三、针对艺术素养测评实操方法探讨
学业水平考试无论在整体学业成绩计算中占比多少,作为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导向作用是无需赘言的。两年多前“艺术中考”话题在全国引起的广泛热议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艺术素养学业水平测试实操方法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工作。
1.开卷测评不仅是形式,更是方法
通过本研究对 2022-2023年各地艺术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调研梳理看,问题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1)基本是闭卷考试,客观题比例过大,导致增加学生学业负担;(2)狭隘理解“教什么考什么”,局限于在教材直观内容中命题导致学生背教材,弱于评价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同时由于教材容量有限,命题资源太窄不可持续;(3)在限定范围中选择固定的几种艺术技能作为测评项目,导致艺术素养测评应试训练化。
从考试形式角度看,闭卷便于把握“公平性”,便于大数量试卷的机器评阅等,但这些理由聚焦的是考试组织工作,而不是评价方法与艺术教育规律的专业思考,问题的核心更在于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而是从考试工作方便,行政程序合规入手。应该看到,考试方式可行、行政程序合规都是为了科学、有效地立足于学生中心来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如本文前两部分的分析,闭卷/开卷问题在此就不仅是艺术素养测评的考试形式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和方法论问题。开卷/闭卷之别,凸显了评测工作实操中的三对矛盾:(1)开卷,可规避用大量客观题去评价学生素养的不科学做法,这在教育评价研究中已是共识,但开卷必然要求大量使用主观题,给命题、阅卷带来一定难度,可以说工作成本翻倍。(2)开卷利于评测学生面对任务情境的要点把握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开放的应变思维能力,但由于开卷使命题难度提高,命题的合理性、适用性与否,直接与学生、家长对艺术素养测评的认可度密切相关,进而与教育公平的社会舆论问题相关,是一项必须严肃、严格对待的细致工作。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一般市级教育部门很难组织起完整的艺术素养测评命题队伍,而省级命题,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差异等因素的难度加大。(3)保证所有学校能达到国家要求的艺术开课标准和校园美育活动开展基本水平,从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底层逻辑定位美育评价工作,是推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本保障。不如此,各种“现实的”考量往往轻易就将艺术素养评价工作的基本目标异化。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命题设计,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在本论题中,这已不是简单的考试方法、形式问题。
概言之,“开卷”考作为方法,在考试形式和命题思路上,杜绝了用记忆、背诵学习艺术的问题,实施好,可以起到从评价形式层面倒逼艺术教育遵循艺术规律、坚持素养育人的作用。而无视这一问题,必导致美育育人基本原则被不专业的评价方法、形式所扭曲、误导。艺术素养评价研究的骨干专家队伍建设,目前明显跟不上学校美育发展需求。
2.以“综合应用”为命题思路,落实素养教育
评价是个“指挥棒”,如何评价往往对如何学、如何教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艺术的传统形态有清晰的门类划分,在数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艺术门类不同语言特点的融合与互动成为新趋势,并随数字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跨艺术门类的通感审美感受力、联系现实生活需要的多门类艺术要素的综合运用和跨艺术领域的综合运用,成为21世纪审美文化发展、艺术文化生产、传播的新特征。如果说素养教育的核心特点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那么前述聚焦“三种能力”的艺术素养测评原则,正是立足与学生学段能力相适应的任务情境命题设计;以有教育意义或精神价值负载的场景、主题、作品立意,引导学生从所学多科目知识的综合应用中展示素养表现。问题在于,目前的艺术素养测评命题思路往往局限于艺术课程、教材、学科之内,且一般会音乐/美术分开评价,进而在一个艺术门类内部艺术知识、作品欣赏和艺术表现又分别评价,与素养育人的跨领域学习理念龃龉。应该看到,艺术是最容易实现跨领域、跨科目,与自然、与生活、与社会、与科技结合的科目。2022 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出“突出课程综合”,要求“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