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除了工笔作品,展览还有一些写意作品。请介绍一下这一批作品。
蒋艳篱:从一开始接触绘画时,我就直接尝试了写意画。那时候,我的老师莫迎武总是鼓励我大胆去画,不要害怕犯错。他告诉我:“画坏了没关系,不过是一张纸而已。”这种鼓励让我变得非常大胆,敢于尝试各种风格和技法。写意画的奔放风格也让我深受吸引,我享受那种自由挥洒的感觉。
今年除了工笔画,我还创作了一系列小品和一批条幅。在画了一天工笔画之后,就想要歇一歇,随手写一写,出来的效果都还不错。一下笔,就很奇妙地感觉是对的。因为是写意,所以创作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可能就几分钟。但是这几分钟非常宝贵。那应该就是创作最好的状态。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画完了之后,我一般会放一段时间,然后再找出来题一些字上去。
“湖边无季(第一回)春来花开——蒋艳篱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现场
传统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有提到,您在最近几年经历了一个借由传统完成自我更新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蒋艳篱:我从2016年开始练习书法,在此之前从未练过书法,总觉得只要能写几个字就行。我开始意识到书法的重要性,是因为在画画需要题款的时候,总是要找别人帮忙。后来我想,我也可以自己来做这件事。
起初,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书法上,每天大概有八九个小时都在写字。我把纸裁成一条条的长纸,一天下来,写完的纸能叠得很厚。书法让我着了迷,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几乎不画画了。无论去哪里,我都会带着裁好的纸、小毛毡、小砚台和字帖,哪怕是在出差或者游玩时,也从不间断练习。
五年过去,书法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现在,我画线条、勾线的时候都很自信,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用颜料或墨水去画。现在还可以可以自己题字,甚至还能写一些长长的款。会写字真的让我在画画上提升了很多。如果不会写字,就只能靠画面去撑。画写意画讲究以书入画,书法成为了我作画的一个优势和风格。
《微月》35cmX55cm纸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我们了解到,在您练习书法两年后,就进入在北京荣宝斋画院郭石夫大写意花鸟画高研班有为期两年的系统学习。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两年的学习对您学习传统有哪些影响?
蒋艳篱:2018年,为了继续深造,我报考了郭老师主持的高研班。到了高研班之后发现,很多同学都是有备而来,有很多同学去的时候就带着郭老师的画,有的人甚至已经学习郭老师很多年。而我的优势就在于持续不断地书法练习,郭老师也曾多次对此表示肯定。
在第一次见面时,郭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在挑选学习对象时,应该直接向古人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前一辈的艺术家。如果直接从前一辈艺术家那里学习,学到的只是他们对古人的理解,而这可能只有80%的精髓。而当你再从他们那里学习时,你可能只能学到50%甚至更少,这样越学越少,最终会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因此,他鼓励我们从源头获取最纯粹的营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他展示了一本夏昶的画册,并告诉我们,他自己的艺术也是从这些古人那里来的。
在郭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向。我决定从古人的作品中寻找学习的榜样。我买了一套历代梅兰竹菊的画册,每个朝代的都有,从中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画家进行学习。我选了金农的梅花,夏昶和吴镇的竹子,文徵明的兰花和沈周的菊花。金农的梅花构图古朴而现代,文徵明的兰花飘逸、叶子细长,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风格。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选择古人作为学习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虽然郑板桥的竹子非常有名,但他的个性太强,学习他的风格很容易被他的影子所笼罩,很难找到自己的风格。而夏昶和吴镇的竹子则更加中规中矩,既适合教学,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高研班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印象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学生,绘画基础很好,而且因为自己做收藏的原因,眼界和审核也很不错。还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模仿郭老师多年。但是因为书法练习的缘故,郭老师记住了我。
《芙蓉国里尽朝晖》220x200cm纸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