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尚辉 | 抗战主题美术创作何以代代接力

尚辉 | 抗战主题美术创作何以代代接力
2025-09-11 15:40:4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以“人民必胜”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徜徉在展厅,通过一幅幅画面再度走进烽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从作品中感受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感受抗日军民的气壮山河、感受血与火浇灌的民族精神。如果说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产力,那么,抗战时期美术创作的呼唤、鼓舞和抗战作为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所折射的时代思想印迹,则不断雕刻了这个民族最宝贵的奋发图强精神,并为这个曾积贫积弱的国家的再度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或许,这正是这些美术作品让观众产生的审美共鸣。这种审美是刚健的、奋勇的、厚重的,乃至悲壮的、崇高的和伟大的,这是此前中国美术创作史中较少呈现的艺术力量。抗战美术作为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拐点,其审美感知与审美表现背后所解决的,是艺术作为时代之镜的创作课题,是艺术为谁而创作的根本问题,是艺术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如何建立深层关联的深刻命题。抗战美术点亮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抗战主题美术创作的历久不衰也彰显着这条道路对抗战精神、民族精神的不断体认与时代赋值。

到前线去(版画1932年)胡一川作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号角”与“武器”的抗战现场美术

在抗战爆发的第一时间,新兴木刻成为了揭开抗战美术篇章的利刃刻刀,成为了唤起民族救亡的“号角”和刺向日本侵略者的“武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上海《大公报》披露之后,江丰就敏锐迅捷地创作了《“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日军侵华暴行》等黑白木刻。作为一种文艺武器,新兴木刻似乎就是为抗战而播种的。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始自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木刻讲习班”,而江丰就是这个讲习班亲炙鲁迅的13名学员之一。此前,作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执委,江丰积极从事进步美术活动。其参与筹建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得到鲁迅关爱,鲁迅在《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中,为那些揭露黑暗的作品写下如此感言:“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抗战木刻之所以能够站在抗战文艺前列,与鲁迅思想光芒的引领分不开。这些作品可能尺寸小、题材小,却思想深、传播广,锐刀劲笔无不彰显了版画家滚烫的爱国热血。他们的作品将揭露化为呼唤——野夫《号召》(1932)、胡一川《到前线去》(1932)、赖少其《民族的呼声》(1935)和沃渣《救国声中》(1935)等。在中国美术馆中央方厅,落睛之作就是李桦的木刻《怒吼吧!中国》(1935)。这是抗战时期流传最广的美术图像,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名作。画面以明快而简约的单线塑造出怒吼的中国人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不屈凌辱、奋勇抗争的精神镌刻。

观众在这些已发黄变脆的木刻画面上,还能看到版画家以第一视角刻画的抗战前线激烈的战斗——胡一川《卢沟桥战斗》《游击队》(1937)、古达《八路军东渡黄河坚持华北抗战》(1937)、李少言《一二零师在华北组画之渡黄河》(1940)、李桦《保卫大长沙》(1943),尤其是范云《大战平型关》《白晋路破袭战》《关家垴歼灭战》(1944)、艾炎《平型关》《火烧阳明堡飞机场》(1944)等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刻录。这些作品的纪实性都具有第一视角的特点,画面中军民形象的朴实、战斗场面的真切,无不体现了此后难以复制的在场性。沃渣以毛泽东、朱德为原型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1930年代)寓意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尚辉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