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本次海洋艺术交流展是即将于9月28-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海上丝路共建国家海洋空间规划工作交流会暨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共同体大会”活动的一部分。
此次展览将于9月11日至9月23日向公众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观,共同感受海洋艺术的魅力,思考人类与海洋的未来。
海洋文化:
在多元共生中锚定未来的发展坐标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通过海洋航线进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其文化概念核心是跨海域的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它以海洋为纽带,连接了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乃至欧洲等不同文明区域,促进了宗教、艺术、科技、习俗等文化要素的传播与互鉴,形成了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交融的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方式深深融汇并闪耀在人类海洋文明历史进程中。这一联接中外文化的通通以海洋为载体,依赖海洋环境发展,包含了与海洋相关的商贸、航行技术、航海信仰等文化元素,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与适应。更侧重跨文明的交流性,以商贸为基础,强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传播(如佛教经海路传入中国、中国瓷器艺术影响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方式是海洋文化在更广阔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它整合了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要素,推动了海洋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展览现场
作为“元问题”的海洋文化研究,人们将创造力与可持续的深层思考,最终指向一个根本命题:人类如何在与地球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互动中,实现文化的永续发展?这一命题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边界,要求历史学、生态学、人类学、艺术学等领域的协同探索。其结论或许可以概括为:真正有价值的海洋文化创造力,是那些能增强而非削弱海洋可持续性的智慧;而真正可持续的海洋文化,必然是能孕育这种创造力的土壤。在全球化与生态危机交织的当下,这种思考不仅是学术层面的理论建构,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实践指南——毕竟,海洋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展览现场
当中国艺术家钟飙的《数据潮汐》与乌拉圭视觉艺术家佩德罗《形而上学的寓言》在展厅相望,当艺术家雷子人的水墨《北冥有鱼》氤氲了东方玄幻的超现实和印度尼西亚油画家海帝的《金色云朵、红船与数百万金枪鱼》微观而强烈的表现力在空间光影中互视交融,这场以“海洋文化——创造力与可持续”为核心理念的国际艺术交流展,正让来自于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家与十多个海丝之路沿线国家艺术家,以及其他与海洋关联的国际艺术创作者相遇,在画布、宣纸、陶泥、金属与数字影像间,编织出跨越时空的蓝色对话。这群素未谋面的中外艺术创作者从多元的文明记忆到共生的生态哲思,再到未来的可持续想象,共同构成了本次国际艺术交流主题展中,三个层层递进又互为关系的视觉篇章。中外四十位艺术家所呈现的当前艺术创作,既展开了海洋文化的斑斓图谱,更在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中,锚定了艺术作为文明对话介质的时代价值。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