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社交媒体显示,在马达加斯加岛的海洋艺术节上,就有驻地环保艺术团体创作的艺术装置作品《鲸落》,他们仿照了国际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以爆破式的生成手法,用烟火燃放出鲸鱼骸骨的轮廓,散落的炭硝粉与海水混合成流动的墨色,似乎指向了了“一鲸落,万物生”的深海生态系统资源循环的生物学法则。
展览现场
而此次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家陈文令与沈敬东,不约而同的呈现了以鲨鱼为表现形象的雕塑与油画,鲨鱼作为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调节食物链结构等方式帮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由此得见,保护鲨鱼就是保护人类自身。阿根廷艺术家克里斯《愿景》,中国艺术家袁文彬《浪琴海湾》以及西班牙艺术家大卫•卡塔《对比》等许多的展览作品围绕海洋环境,海洋观看,人与海洋的生命关联的景观式叙事,致力于揭示海洋这一地球最大的共生系统。而人类与海洋、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共生,恰是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让海洋成为叙事的主体——它既是文明的滋养者,也是被消耗的对象;既是不同文化相遇的场域,也是检验人类合作精神的试金石。共生,不仅是海洋生物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与海洋、与彼此对话的必须姿态。
海洋生态学家希尔维亚·厄尔曾提出“蓝色行星”概念,强调海洋作为地球气候调节器、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的非资源价值;文化人类学家安娜·图尔金则通过对所罗门群岛海洋领地制度的研究,揭示传统社会中“海洋作为祖先馈赠”的文化认知如何通过禁忌、仪式等形式实现资源的代际传承。这些阶段性的研究突破在于:将海洋文化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可持续拓展至生态-文化可持续,认识到渔民的歌谣、航海传说、海域划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本质上是维系人与海洋平衡的“隐性契约”。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