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海平面上升、塑料污染、过度捕捞的全球性挑战,面向未来想象的篇章:即中外艺术家的各自创作形式语言不再停留于无谓的批判与颂扬,而是以丰富多元的创造力为桨,面对现实,跨越现实,划向可持续的彼岸。艺术在此既成为时代的预言,更成为行动的催化剂。
在不确定的当前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从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投向海洋无国界的共识,中外交流尤其是海洋文化国际艺术交流正在发挥其时代意义和主流议题的积极作用。据资料显示,国家地理曾携手国内外艺术家及海洋爱好者,共同打造的《2050的洋流》展览项目,运用全景遨游沉浸式技术、3D海洋生态还原,通过科技与艺术装置,基于气候模型数据生成互动影像,当观众触摸屏幕上的虚拟洋流,便能看到不同减排方案下海洋生态的演变轨迹,这使得抽象的可持续论述转化为可感知的选择。斯里兰卡艺术家的《海藻宣言》,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巨大的海藻雕塑,内部嵌入收集海洋微塑料的过滤装置,既展现海洋植物的固碳能力,也提出艺术介入海洋环保的实用方案。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的《珊瑚银行》,用废弃渔网和陶瓷碎片制作可沉入海底的“人工珊瑚礁”,作品在展览后将被真实投放到巴厘岛海域,让艺术从展厅延伸至海洋。
展览现场
这些中外艺术界具体而有机的艺术行动,案例不胜枚举,它们无一不在印证了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的观点:“传统创造力的本质是与海洋对话而不是向海洋喊活。”
让我们再将视线回到本次展览情境中,当展厅的一束追光落在中国艺术家卿泰卯专门创作的《潮纹三叠》水墨装置——黑色与深蓝绘就的艺术仿生球体上,涌动着古老而深邃的海洋想象。在光影变幻中,隐约闪现出那曾经满载古老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信仰的船队带着使命扬帆远航。作品以直观的媒材融合了观念的有机形式,以视觉图解了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念,这是否也唤起了人们重启对泛黄的历史故纸堆里写就的海洋记忆。当浓郁的墨色投射了海洋故事的历史画像,当点画的异彩与整体的墨晕染交融——我们是否可以读懂:海洋文化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追溯过去的差异,而是在多元中确认共生的密码,在共生中孕育未来的可能。
展览现场
历史经验与现实提示我们,海洋从不天然分割文明,反而始终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流动舞台。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能跨越亚非欧,关键在于海洋文化中不拒众流、兼容并蓄的特质:中国的瓷器与丝绸、阿拉伯的香料与历法、欧洲的科技与艺术,在港口城市(如泉州、广州、亚历山大)交织共生,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谱。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在与海洋互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价值共识与实践智慧,其深刻蕴涵着开放包容的互鉴精神、共生共荣的协作逻辑、务实创新的探索基因、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这些关键总结,不仅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更在21世纪海丝之路的发展格局中,通过文化认同建构、经济合作赋能、生态协同推进、治理模式创新等维度,成为推动沿线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动力。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