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在空间营造上,曹雅楠力求呈现一种“覆”和“补”的感受,即通过观者的视觉行为与空间互动,形成观者与作品、观者与被观者的一种“像”与“被像”的关系。大量纱帘与艺术装置的运用,使人在空间中呈现渐隐渐现的状态,这种处理呼应了宿利群作品中“覆”和“补”的特质,也强化了观者的沉浸感。
在考察整个球磨美术馆空间时,曹雅楠注意到建筑体狭长,与常规艺术空间有较大差异。她希望作品能够与空间完美融合,充分利用空间特点,避免延用常规展陈搭建方式。最终,设计采用纱帘布局,既划分了空间,又不阻断视线,同时成为作品的引导方式。
在一层与地下一层的设计中,纱帘形成渐变色彩关系。最初她计划使用多层纱帘,通过不同厚度表现空间层次,但考虑到空间结构及作品表现力,最终精简为中间较暗、两侧较浅的布局。通过这种视觉手段,两侧显得厚重而富有空间感,中间区域则更为空旷,增强了观者在行走中对空间与作品的感知。
展览现场
许多观众在二层看到宿利群《蚕》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被其视觉冲击所吸引。这不仅源于宿利群有大量的陶瓷修复作品,也因为这些作品跨越时空与时代。曹雅楠希望以一种平面化的方式整体展示这些作品,同时赋予空间无限延展的可能。若空间设计出现尽头,观者容易感到戛然而止的遗憾;因此,她通过不断向上延展的设计,使空间与天花板相连,并利用锤击纹镜面形成反向呼应,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通过这种环形设计,让宿利群的艺术收藏与作品在空间中呈现出无限性与循环感,为观者带来启迪。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