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曹雅楠以“茧房”为概念,将这些残破的陶瓷置于茧房之中,营造出一种生命轮回的哲学意蕴。修复后的残破陶瓷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轮回,也是社会生命的更迭。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生命轮回,并将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行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茧自缚”、“破茧而出”象征着生命的轮回。陶瓷又恰似蚕一样,历朝历代的陶瓷各有其独特样式,破碎被终埋在土中,后人将其挖掘出来,又将其修复成完整器,换发出新的生命,又开启了一个新生命的轮回。“再过100年,这些东西再次破碎,后人再把它们整理出来,可能又是一个新的轮回。”在宿利群看来,人与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哲学关系是相同的,都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标题“覆·补”,精准地概括了这件作品的核心。从陶瓷修复到绘画,再到装置展示,都充分体现了“覆·补”的主题。宿利群认为,“覆”是以未来的时间覆盖当下的时间;而“补”,则是以自己的理解去补过去的残缺。每个人对“补”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这使得展览的主题更加深远、广阔,其深度也得以充分体现。
从陶瓷碎片到国画再到油画
一层展出的是与陶瓷相关的作品,以绘画、瓷器对照的方式呈现,每件画作前旁均摆放对应实物,观众可直接比对破损瓷片与画面意象,体验艺术家宿利群“由器入画”的独特路径。
展览现场
在谈及为什么会将修复后的陶瓷转为国画再转到油画作品时,宿利群说道:“我一直在想如何把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过去我总是在画水墨的时候想着油画,画油画的时候想着画水墨,想把东西方的绘画手段交融在一起。后来我觉得,与其这么做,不如干脆把两者放一起,把画好的陶瓷的残片分裂开,在根据我画面的需要进行拼贴。拼贴完成并晾干后,我再用油画覆盖。”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