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时间水墨的当代性维度
杜小同对水墨材质的坚持和探索,为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深刻理解水墨与宣纸的特性,并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优势。在他的创作中,水墨不再仅仅是描绘物象的工具,而是成为记录时间、承载情感的媒介。
他特别强调水墨创作的“时间性”。一条看似简单的墨线,往往需要多日的反复渲染和等待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必须与材料对话,感知墨色在干湿变化中的微妙差异。这种创作方式,使作品不仅具有空间的维度,更增添了时间的厚度。水墨的渗透、叠加、晕染,不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使杜小同的水墨艺术具有了独特的当代性维度。
杜小同坚持使用水墨材料,并非出于守成,而是深刻认识到水墨材质独有的表现力与时间性。他指出,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叠加、干湿变化,形成了一种不可逆的“痕迹”累积过程。一条看似简单的墨线,往往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通过一层层的淡墨反复堆积而成。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必须持续感知墨色在湿、干不同状态下的微妙变化,调整线与留白、线与线之间的力量关系。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实践。最终呈现的线条,不仅具有物理的“厚度”与“温润”,更凝聚了时间流逝的痕迹与艺术家彼时彼刻的身心状态。
这种时间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包浆”、“含蓄”的审美品味内在相通,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对材料物性或形式构成的强调。杜小同将之比作品茶或中医诊脉——是一个动态的、时刻变化的主客体交互过程。水墨的这种特性,使其在表现精神性的“绵延”与“内在体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杜小同”个展现场
可见与不可见中国诗学逻辑的当代激活
杜小同反复强调,其创作的出发点绝非“形式的探索”。在当今世界,“并不需要一张画”,绘画的意义在于它是艺术家“与世界处理关系的方式”。绘画行为映照出艺术家如何思考、如何面对世界,这远比完成一个视觉形式更为重要。形式只是这种关系探索的必然结果,而非目标。因此,他的作品虽然呈现出极简、抽象的面貌,但其内核是丰富的心理活动、理性思考与生命体验的投射。画面的“纯粹”来自于叙事性、具象性的剥离,而精神性的含量则需相应增强,以此消彼长维持画面的张力与成立。
杜小同的艺术实践深刻地触及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智慧——如何通过可见世界呈现不可见的精神维度。他笔下的空白不是简单的留白,而是具有生长性的能量场域;他的线条不是追求空灵飘逸的笔墨趣味,而是通过反复的叠加、覆盖、错位,构建出具有时间厚度的空间结构。
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诗学逻辑:不是将不可见之物变为可见,而是通过可见之物的精心安排,显露出不可见世界的存在。正如他画中的石块总是处于一种“悬置”状态,线条常常呈现“溃散”之势,这些看似不完整的形态恰恰创造了最大的表现可能性。这种对“未完成感”的自觉追求,使他的作品在简约的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含量。
杜小同的艺术探索,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换之上。他笔下的"兰""石"等传统题材,已不再是文人雅趣的象征,而成为构建空间秩序的视觉元素。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避免了对古典图式的简单模仿,也超越了将水墨简单抽象化的做法,而是从水墨的内在结构出发,开辟出一条既扎根传统又面向当代的创新路径。
与日本物派、韩国单色画等东方现代艺术相比,杜小同的探索更强调从水墨系统的内部寻找转换的动力。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水墨特有的材质美感,又赋予了传统语言以当代的表达力,这种探索为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案例。
挨着的两块石头145X365cm水墨宣纸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