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持正出新:曹俊的文化回归与艺术突围

持正出新:曹俊的文化回归与艺术突围
2025-10-06 17:39: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画如其人”,艺术是人格修养的延伸。曹俊的“老衲”状态,正是对这种传统的呼应——他在笔墨中体悟生命、观照自然。这种心态无法刻意达成,也自然使得他的作品摆脱了技巧的炫耀与观念的强加,呈现出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泼彩的云层看似自由挥洒,实则是多种颜色的叠加;水墨的留白看似偶然,实则是对“虚实相生”的精准把握。这种“自由中的经营”,恰是中国传统艺术“由技入道”的精髓。

二、传统的当代阐释:从“误判”到“正名”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非西方艺术常面临“文化殖民主义”的压力:以西方标准为普世价值”,否定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放在曹俊身上,便是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天大的误判”:即在西方艺术界,他常被视为“很美国、很欧洲”的艺术家,其作品因“看上去非常现代”而受到尊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尊重背后是对其文化根源的忽视——“我是一个中国人,艺术创作毫无疑问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支撑”。这种清醒的文化自觉,成为他近一年创作的核心动力:他要通过艺术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审美精神,具有非常强大的现代意义”。

《东观文成五色云》设色金笺

108x78cm

譬如,从近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俊笔下荷花的有力线条,让人想到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但如果我们将视角拉长、拉远,则一切又回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骨。这种“正名”的冲动,并非简单的文化民族主义,而是基于对艺术史和亲身经验的深刻洞察。

作为曹俊在美国工作室的邻居,德库宁曾坦言“中国书法给了我一些视觉上的刺激”;波洛克的滴画技法与中国书法的“飞白”异曲同工,罗斯科的色块绘画则暗合中国水墨的“氤氲之气”。这些西方艺术史上的“创新”,本质上是对东方传统的“跨越式追问”——他们跳过了日本浮世绘的“中介”,直抵中国古人的审美精神。曹俊指出,这种现象证明了一个道理:“近亲繁殖一定不是世界的”,艺术的活力恰恰在于不同文明的互鉴与对话。

基于这种认知,曹俊的创作不再满足于“中西融合”的表面形式,而是深入传统的内核,挖掘其当代转化的可能性。他的“新宋式”作品在宋代山水“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加入了“大胆的破坏”——在已经完成的画面上叠加色彩、泼洒云气形成“超出油画的视觉感受”。这种“破坏”并非随意的涂抹,而是对传统“破墨法积墨法”的当代演绎:古人以水破墨,以墨破色,追求“墨分五色”的层次;曹俊则以彩破墨、以叠加破平整,在“完美与破坏的对立”中,创造出更具张力的视觉语言。正如他所言:“好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在画面上制造出很多对立的东西然后又把它们统一在某个范围之内。”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正是中国传统哲学“阴阳相生”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

《步云图》设色金笺108x78cm

关键词:曹俊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