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艺术不应该一味地拆解、消解命题,它是一种可以建构的形式。哪怕只是一些局部的、细微的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我始终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不认为艺术家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艺术与其他所有的职业一样,是社会大机器的部分,它必须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情,只是这种行为方式有所不同。艺术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解决问题。作为艺术家个体,他不应该同时拆解几个命题。
无论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我喜欢用朴素而又变化微妙的颜色诠释它,也是我对时代的一种感觉。真实世界的深度空间通过一种渗透个人意志的压缩在画面的几个简单色层之中,在每个色层里努力地寻找变化。越是细微的、不起眼的、所谓的杂碎,我越是希望它能丰富、闪光。
——罗奇
我偏爱灰色,灰色是极尽调和转化了的颜色。它隐藏了色彩的本来面貌,不会咄咄逼人的伤害你。就像人类一样,从来都是灰色,都会隐藏起你原来的样子或者压根儿不让他人知道。窥探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必定是刺激与血腥的。尤其是他们,那些真正的知识分子,那种历史深处的残破与伤害被时间的迷雾一层层包裹起来,不忍也不能去揭开它。有的只是偶尔的时空错觉中,传来的那一声沉重的叹息与轻微的心灵照应。
灰色是宿命的颜色,是历史尘埃的累积,是时间消化了的真相,是软化了的社会现实。不停搅动的灰色中和了惨淡的人生。大面积的灰色给他们一片温润的天空,灰色中的那一抹亮光是天真而又伟大的心灵出走的通道,是心灵裂缝中被射进的阳光。它默默的在那里照耀,抚慰荒芜的命运。
——罗奇
自担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以来,罗奇在美术馆的策展研究与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岭南画派的传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地承担起推动岭南画派在当代赓续与创新的重任。他不仅致力于对画派的梳理和研究,更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激活岭南画派的生命力,让其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罗奇的创作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个人艺术实践与文化担当的统一。
罗奇以油画为媒介,以历史为底本,耗时数年潜心创作“岭南画派人物集”。他试图在画布上唤醒那些曾以笔墨搅动时代风云的先贤们的精神回响——那些藏在皴擦点染里的革新勇气,那些融于中西技法中的文化智慧,都将在色彩与肌理的碰撞中重获生命力。从对“民国先声”的敬仰到对岭南画派的深耕,罗奇的画笔从未止步于技艺的展现。这一次,他以油画为桥,搭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在中西贯通的智慧里,触摸艺术突破边界的创造力;在融汇古今的勇气中,探寻艺术为时代立言的永恒力量。
(来源:罗湖美术馆)
部分展出作品
左:罗奇《岭南先声—高奇峰》245cm×88cm布上油画2022年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