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40cm2025
王晓欧的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与神秘主义的碰撞,这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新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尼奥·劳赫。劳赫继承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寓言式”的创作手法,将最新的理智洞见与古老的智慧联合,反映出一种更普遍的对于真理的共识。和劳赫一样,王晓欧也着迷于炼金术的理论和图像的研究。他对于尼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的《人间乐园》的炼金术视角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
《搁浅的鲸鱼》布面油画
200×180cm×2联2008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到一些零星出现的神秘符号:一位女潜水员背手握住的一朵红玫瑰,这在炼金术中通常象征着“Rebedo”(红化阶段);一位渔民双手捧着一条如蛇般扭动的银白色鳗鱼,这在炼金术中通常象征着“Mercurius”(水银)。在他的画面中,来自不同时空的记忆碎片——古老的炼金术符号、女神一般的女子、父辈的旧渔船、打扮成水怪的小孩、像是UFO的潜水艇——被并置于同一时空,但这并非为了制造历史的荒诞,而是为了编织一部关于海洋与劳动、神秘与现实的“视觉史诗”。
《石岛拉奥孔》布面油画
160×180cm2019
我们不仅能辨识出他与劳赫在方法论上的对话,更能感受到其艺术生命最本真的源泉——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海,以及海边上演着的、充满生命力的劳动场景。与劳赫画布上弥漫的、来自东德历史的政治性疏离感不同,王晓欧的“糅合的超现实主义”深深地植根于咸涩的海风与渔民的汗水之中。他所处理的个人与集体记忆,带有一种表现主义式的怀旧感。那些拉长的、变形的形象,仿佛是从历史深处打捞出的“负片”。色彩与形式不是为了悦目,而是为了诉说那些难以言说、被压抑的遥远记忆。因此,王晓欧完成了一次关键的在地化转译。他将一种国际性的视觉语言,沉潜于故乡的滩涂,从中打捞起属于自己的、饱含体温与盐分的记忆。他的画作,不是对远方历史的冷峻审视,而是对身边生命的温热礼赞。
《淘宝海捕大鲅鱼》布面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