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间:2000年
其实,太行远不止一张面孔。
到了河南辉县的郭亮,就会另有所得。郭亮村的下面,也是类乎嶂石岩的绝壁,冷峻直白得令人杂想顿无,更不敢亲近。而村庄的上面,是另类的山头,是苍浑百变的山头。论厚重,论气势,论灵动,论韵味,似乎无所不包。这是其他名山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看上去刚柔相济,有笔有墨。而林县的石板岩,则在雄浑之外,多了几分僵恃与规矩⋯
规格:205x145cm 材质: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2001年
几次拜访太行,深感对它的了解,仍属管中窥豹。
说到太行的可敬可爱,还有一半来自山水画的大宗师荆浩。像朝圣一般,我们寻到了荆浩退隐作画之居处。读罢孤立于地上的说明石碑,巡视四周的苍莽山林,不由不想象当时荆浩耕食作画的艰辛。正因为荆浩有一个不渝的信念--以图画“代去杂欲”,才能在这荒野中“携笔写生数万本”,从而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并确立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这位有所不为的伟大隐者,还奉献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笔法记》。
王镛先生太行写生稿(三)
创作时间:2000年
带着太行的尘息归来,急急重翻《笔法记》,感触良多。内中所列的“画有二病”,其“有形之病”暂且不说,那“无形之病”似乎直指今人之弊。有道是“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在荆浩看来,山是有生命的,而今天把太行描成徒具躯壳的“死物”者,不是大有人在吗?惊异之余,细思量:能穿越千载,至今余响尤震的警语,肯定是出自于百代宗师之口了。
太行与荆浩,是两本读不完的书……
(文/王镛,来源:王镛艺术研究)
规格:205x145cm 材质: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