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纲:在与传统作品对话时,取舍是关键。首先要抓住作品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注重新作的叙事性,还是传递并延伸原作的绘画风格与笔法?这取决于作品最核心的价值。声光电只是技术媒介,如同传统的笔墨纸砚。艺术家需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新材料。我们追求的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意境的营造与“留白”。例如,我正在指导学生改编宋代《货郎图》为VR作品。我们让体验者化身为货架上的一个玩偶,从微观视角观察琳琅满目的商品,每层货架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在顶层,我们设计了一个虚空环境,体验者只能听到风声与远处的嘈杂,这便是我们设置的“留白”。最后,我们引用宋徽宗的诗句“孟婆与我借个方便”,营造出一种回望繁华、充满想象的空间。这不是对原画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新技术与新叙事,激发观众对原作及其历史背景的探索兴趣。
王冠军:这种表达非常现代,但内核依然传统。
王之纲:我们做了大量考据,确保不偏离其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用新手法呈现,才能让观众觉得有趣。
丘挺: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本的激活,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美国学者罗樾曾言,中国宋元绘画的题材本身就饱含学问。如何在严谨的文本研究后,实现“迁想妙得”,这是极具开放性的课题。
吴洪亮:丘挺老师最近也在进行一个很棒的实验,为赖声川老师的名剧《暗恋桃花源》最新版绘制“桃花源”。当手卷与戏剧人物发生关系时,它便呈现出全新的状态。
王之纲:就像《哈姆雷特》被无数导演演绎,却无损其价值。经典的价值正在于其可被不断演绎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