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9月起,我连续担任了赵奇先生三个抗战题材美术展览的策展人,在这个过程中,对赵奇先生艺术的认知不断加深。赵奇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历史意识与人性关怀的艺术家。抗战题材是他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真实是他绘画创作的底色。他从不空构形象,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对现实抱有谦卑姿态,真情与真实构成了其艺术中更为持久的力量。第二,他极为重视诗境。正如他注重连环画中图像与文字融合的感染力一样,他注重画面的意境,如《暗夜》《黑色的眼睛》等作品,均强调了画面之外的余味回响。第三,他具有极强的造型与画面把握能力。如《将军的头颅》等连环画作品,虽然原作幅不盈尺,但将其放大数倍之后仍然严谨丰富,动人心魄,而大尺幅抗战作品却大胆泼墨、留白,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第四,我们需要赵奇这样描绘民族精神的艺术家,这些30余年前创作的作品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动,它们应更多地被研究、推广与传播,为今天的主题性绘画学习借鉴,并提升大众的爱国情怀与审美素养。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赵奇在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中卓有成就,其创作持续性长且丰富宽博。赵奇在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上注重融合历史、记忆与对生养他的那片土地的现实感受。其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尤其在描绘东北黑土地及人民形象时饱含深情。他注重创作的历史性与真实性,在创作意识上始终在反思艺术、历史等问题。在艺术语言上,他的作品具有苦涩悲鸣的特质,多以苦难与牺牲为表现内容,展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其他创作者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能将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与表现黑土地美术创作紧密融合。

王聪丛(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整场活动中,“时代的先觉者”几个字深深触动着我。在众多名留历史的前辈身上,都闪耀着与历史先贤一脉相承的品质,这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觉力量。面对时代的先觉者,我不禁思考其力量源头。赵奇的作品让我感受到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赵奇作为创作者,在文字与绘画中传递着独特力量,在此过程中,个体在集体中实现生命升华。

陈明(本次座谈会学术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