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旧典凝痕入画,新材载梦传文——青年艺术家吴震、于波走进文化视界

旧典凝痕入画,新材载梦传文——青年艺术家吴震、于波走进文化视界
2025-11-01 15:07: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吴震教授的绘画启蒙源于父亲吴玉田的笔墨熏陶。“幼时见父亲案头墨香漫溢,我便跟着涂鸦,从传统工笔、写意入手,花鸟山水皆有涉猎,后来还尝试新水墨山水,算是‘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这份积淀让他在国画领域深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妙,评家赞其画牛“看牛是牛,看牛不是牛,看牛还是牛”,足见其笔墨传神之功。

转向综合材料创作,吴震教授也从未背离传统。“并非弃笔墨而去,而是欲寻更丰沛的语言,传‘立象以尽意’的古意。”而这份探索的契机是对《黄帝内经》的深读,他以《素问》《灵枢》为题创作姊妹篇,借医典“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的哲思探讨艺术与生命的联结。材料为形,医典为神,古籍纤维是骨,天然颜料是魂,恰如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材料碰撞中藏住生生不息的真意。

5.jpg

吴震《早春》50×100cm 2025

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处的“述”不是复刻,更像是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那样,借传统的“道”,解当代的“艺”。于是他用卡纸解构敦煌飞天,不画衣袂翩跹的形,只借卡纸的毛糙边缘抓“飘逸”的神,创作出《构系列》作品,这恰如孔子“君子不器”之意——艺术不该被材料框死,而是要在“无法”中寻“有法”,有法后再破法。

面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论困境,他说:“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一直是注重实践的,有着明确的定义和架构体系。理论总是在实践中来,继而在升华后再回归到实践中去。李可染先生曾经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见章法、见传统,而打出来是为了见天地、见自己,不破不立。”

4.jpg

吴震《金玉满堂》50×60cm 2025

我思想,这或许可以以古训为解,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理论滞后便用实践补,吴震教授在创作里总结材料即观念,用金属箔表时代锋芒,用陶土颗粒显古朴本真,每一次尝试不都是对“知行”的践行吗。至于AI,它能画肌理,却画不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创作的魂,终究在人的感悟里。

循生活、传师道,以材料续接文化薪火

《考工记》有云“智者创物,巧者述之”,于波教授恰似“述之”的巧者,不执着于“硬传统”,而是从生活与老物件中打捞材料的文化根脉。“本科在曲阜师大练笔墨,研究生入山艺后,才真正叩开材料艺术的大门。”她坦言,起初曾想用笔墨纸砚来创作,后来才发觉,生活中的“软文化”更具动人力量。

10.jpg

于波《灵岩寺辟之塔》70×40cm 2025

关键词:吴震,于波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