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美术馆、北京八荒锦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及艺术界同仁齐聚一堂,围绕卢禹舜的艺术创作、学术理念,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座谈会由内蒙古美术馆副馆长额尔敦吐主持。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伊始,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国旗首先致辞。他表示,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壮美的自然风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此次卢禹舜的精品力作在呼和浩特展出,不仅为全区人民奉献了一场高品位的艺术盛宴,更为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契机。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对促进内蒙古与全国美术界的深度对话、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推动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旗高度评价了卢禹舜的艺术成就,认为他是我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艺术家。其创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人文精神追求,风格鲜明,为中国画的当代演进注入了蓬勃生机。从“静观八荒”系列的气象恢宏,到“观沧海”系列的意境悠远,卢禹舜的作品始终展现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深邃境界。本次展览以“大道不孤·天地人和”为主题,精准地诠释了其宏大的艺术格局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嘉宾合影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卢禹舜的艺术进行了立体、深刻的解读。作为长期关注卢禹舜艺术的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表示,卢禹舜的作品能直击人心,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宏阔的视野与深沉的人文关怀。卢禹舜的艺术成就,根植于20世纪80年代中西艺术交融的时代语境。他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表面模仿,而是以全球视野整合中西艺术资源,将儒道思想、诗意山水、北方的大山大水、西方浪漫主义乃至20世纪新山水传统,熔铸为极具个人标识的“静观八荒”式图式。他的作品超越具体物象,从目之所及延展至思维与宇宙的浩瀚,展现出“天地人和”的宏大格局,是对人类命运与精神家园的深刻观照。尤为可贵的是,卢禹舜在实践中建立起一套新的山水画方法论:融合南北山水、传统与现代图示、写生与理想、人文与自然、传统精神与时代命题。这种体系化的建构,使他的艺术具有了面向世界的恒久生命力,而非停留在技巧模仿的层面。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从造型、构图与意境三个维度,剖析了卢禹舜的艺术建构。在造型上,卢禹舜融合符号化与超现实意象,将山体几何化、林木点线化、水流网状化,提炼出象征永恒、生命与时间的哲学符号,并通过时空并置营造梦幻般的宇宙观照。在构图上,他重构多维时空秩序,其中心辐射式结构暗合太极宇宙模型,意象拼贴手法如蒙太奇般叠印不同视点,消减物象边界则以光色弥漫实现“景外有景”的无限延伸。在意境上,他将宇宙意识与人文诗性相统一,其山水直指生命本源与宇宙精神,瑰丽的光色被赋予象征意义,古典诗意在虚实交织的笔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王跃奎认为,卢禹舜以系统性的语言革新,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疆域,为传统哲学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