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 | 群贤论道青城,共探卢禹舜画作中的“天地人和”

“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 | 群贤论道青城,共探卢禹舜画作中的“天地人和”
2025-11-06 14:26: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金新表示,卢禹舜的山水画艺术,以独特的哲学思辨与美学建构,实现了对传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其创作根植于“真实”的土壤,从“白山黑水”的地域风貌出发,赋予自然山川以可触的人间温度。在意境营造上,他融合“有我之境”的主观情志与“无我之境”的澄澈空明于一体,使山水既是心象的投射,也是宇宙精神的观照。其作品兼具双重维度:一重是观照人与自然生存本相的“人间视角”;另一重则是在“静观八荒”等系列作品中,超越具体物象,叩问“精神家园”所在的“超越视角”。卢禹舜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优秀的艺术创作既要深入生活,也要叩问终极。他的山水画为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重塑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乌力吉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与“和”出发,解读卢禹舜的艺术。他认为,卢禹舜的作品超越了对景写生,是心灵对自然的感悟与重构,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形而上的境界,也融入了儒家“以和为美”的思想精髓。与传统山水画“可游”的审美不同,卢禹舜营造的是“可思”的精神空间,他以理性的构图、空灵的笔墨,将深厚的传统功底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使山水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人与天地、历史、社会对话的载体。他画面中对称、中轴等结构的运用,构建出既传承东方美学又回应时代命题的视觉秩序,体现了以“和”为核心的东方世界观,为当代艺术家表达内心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内蒙古中国画学会会长陈晗晟认为,卢禹舜的艺术个性鲜明,开创了独具辨识度的图式语言,其作品气象雄浑,呈现出“壮美”之境。尤为可贵的是,其艺术宏大与精微并存,无论是巨幅宏制还是尺幅小品,皆显严谨精到、功力深厚。这种气定神闲的创作状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信与平和心境。

作为油画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耀中深感卢禹舜的艺术超越了画种的界限,让他体会到“大道不孤”的共通性。他特别提到卢禹舜人格与艺道的高度统一,认为其艺术已超越“小我”“大我”,达到“无我”之境,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其独特的艺术图式,为不同画种的艺术家提供了跨界的启示,激励人们在文化自信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地大美”。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美术系主任赵福认为,卢禹舜的作品体现了“天地人和”的宇宙观,充满“无中生有”的哲学意蕴。他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角度,赞赏卢禹舜既能将细微造化刻画入微,又能置于宏阔图景中,做到大而不空。他呼吁艺术家应建立独立的艺术观与文化自信,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方视觉语法。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孙玉宝、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长海、呼和浩特市美术馆馆长左大宁、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王桂素、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王羽等与会专家也纷纷发言,或赞叹其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创新精神,或感佩其沉静专注的创作状态,一致认为卢禹舜的作品为艺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答谢词中,卢禹舜回顾了自己的艺术问道之路。他将40多年的艺术生涯划分为四个关键节点:1987年参与“新人新作展”,回应了中国画发展的时代命题;2006年调入北京,开始有意识地将“小我”融入“大我”;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系统回顾展,总结创作历程;2022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以“天地人和”为主题举办展览,集中呈现近十年的探索成果,本次展览正是这一系列成果的汇报。卢禹舜坦言,自己的创作从讲述北方故事、抒发个体哲思起步,逐渐走向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生活、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近十年来,他更注重以“大我”视角,用心用情描绘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道法自然”的精神表达,绘画本身没有边界。他所追求的“天地人和”,既是艺术理念,也是人生理想。从“静观八荒”到“大道不孤”,他的艺术轨迹是从地域风情走向精神表达,最终指向人类共同的理想境界。卢禹舜最后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方法,他将继续以敬畏之心探索艺术之道,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卢禹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