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济南彩石镇的山村浸在秋日的午后阳光里,斜斜的光线给青石板路镀上一层暖金,路侧的老槐树撑开浓密的树冠,树影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山环抱的院落中,几株野菊从石缝间探出头,沾着午后湿气的花瓣在风里轻轻颤动,仿佛也在静静诉说着对历史的缅怀。“这泥土的气息,像极了沂蒙老区的味道,是80年前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滋养出的韧性,是能从苦难里孕育希望的味道。”李恩成指尖拂过花草,语气里多了几分对纪念节点的郑重。

“你看这长在山崖上的草,风刮不倒、雨打不烂,哪怕只有一丝石缝的土壤,也能扎下根来开花——这不就是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模样吗?”这几年,李恩成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前、井冈山的翠竹间、赤水河的岸边、遵义城的街巷、泸定桥的铁索旁、大别山的深处、五指山的密林、万泉河的堤岸……每到一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坚守、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都让他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那些开在悬崖上的映山红、长在岩石缝隙里的溲疏花、攀援在松柏上拼命向着太阳生长的紫藤花,还有一片片红色的山丹丹、白色的蓬壘花、紫色的鸢尾花、黄色的路边青,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繁茂野草,在他眼中,都是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精神的鲜活写照。在他看来,自然界中花草的“不屈”,与抗战时期中国人的顽强生命力有着天然的精神共鸣。这种生命力,不就是80年前中国人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精神吗?是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向着光生长的骨气。
以花草为“碑”,写不屈史诗
“别人画战争的‘大’,我想画战争里的‘小’——那些能救命的草根、能止血的花瓣,它们不仅是战士们最真实的希望,更是绝境中的生机。”这些年在革命圣地的采风经历,让李恩成更坚定了“以小见大”的创作路径。他深知,那些在艰苦岁月里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闲花野草,承载着太多未被言说的故事。当多数画家将笔墨聚焦于炮火连天的阵地、浴血冲锋的英雄群像时,他打破了人们对“花鸟只绘闲情”的固有认知,将悬崖石缝里的野草、战时充饥的野菜、老区漫山的山丹丹,都化作承载民族气节与抗战精神的艺术载体,用笔墨诉说着“小花小草里的大情怀”。

他常说,花鸟画家的使命,不止是“画得像”,更是“画得懂”。“很多人觉得花草渺小,可在抗战年代,一朵花、一棵草都可能是生存的希望、抗争的象征。”这种对“渺小力量”的敬畏,让他的作品跳出了传统花鸟的“闲逸感”,多了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在他今年创作的《沂蒙山花》中,画面中挤破石缝的根系,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风雨中挺立的花茎,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决绝;甚至花瓣上刻意画出的细小虫蛀痕迹,都是“于残缺中见完整”的生命韧性,每一笔都是对80年前民族不屈风骨的礼赞。他将采风时所见花草的坚韧与革命精神相融合,让花鸟画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描摹,而是对80年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解。

李恩成《沂蒙山花》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