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芳华》今年入选中国美术馆“人民必胜”主题展,作品以野花草的生机绽放呼应着复兴路上的蓬勃气象,那些不畏风雨的平凡生命,恰是支撑祖国走向复兴的万千劳动者缩影,让民族复兴不再是宏大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芳华与坚守共同浇筑的实在进程。

展厅中的《芳华》
承红色基因,励当下青年
谈及当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李恩成望向远山,思绪飘回了海南五指山的采风时光——那时他随中国水墨画院赴当地写生,每天的餐桌上都会端上一盘“革命菜”,这道菜的原型便是野茼蒿,背后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32年秋,藏身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琼崖红军,在对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伤亡惨重,仅余下100多人。”李恩成缓缓道来,“这支孤岛奋战的单薄队伍,在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带领下转入深山,此后8个月的艰苦岁月里,战士们就是靠挖野茼蒿充饥,才守住了革命火种。后来老百姓知道了,也跟着战士们一起采,还把它种在自家地里。现在‘革命菜’成了家常菜,可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李恩成作品革命菜(野茼蒿)
除了“革命菜”,马齿苋、灰灰菜、车前草、马兰头……这些如今常见的野菜,在抗战年代都是救过无数人生命的“救命菜”。但并非所有野草花都能食用,有些甚至带有剧毒,这便有了长征途中张思德尝百草的感人事迹——在药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不仅要靠野菜果腹,还要辨别哪些野草能疗伤治病、驱赶疫病,那些不起眼的中草药,成了当时战场上的“灵丹妙药”。

在他看来,艺术的百花齐放中,花鸟题材自有其独特价值。英雄会老去,但80年前的精神永远年轻。就像这彩石山村的花草,没人特意浇灌仍长得繁茂,中国人的抗战精神也是这样,它不在80年前的历史书里,而在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力里——是当年浴血的战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是现在守着山村的百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是学画的孩子“一笔一划学传承”的认真。这种精神,再过80年,也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