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2025-11-10 16:10: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是国家级别的艺术盛会,能入选的作品,无一不是千里挑一的精品。本届大展一共入选了510幅作品,其中国画190幅,入选难度,堪比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

画展中,一幅名曰《基石》的工笔画,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观望,这幅表现泰山挑山工的作品,出自山东青年女画家刘璐璐之手,此画去年曾登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的殿堂,今年秋天,又被更为严苛的十四届艺术节再次选中,这份荣耀,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至高肯定。那么,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能够得到名家评委的青睐?

1~1.jpg

刘璐璐《基石》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一、登山亲历的汗水铸就笔下的真诚

在三年前的盛夏,青年女画家刘璐璐没有坐在凉爽的画室里凭空想象,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笨拙也最真诚的道路——她亲自奔赴泰山,去体验挑山工的生活。

她跟随着一群皮肤黝黑、筋骨如铁、负重如山的挑山工,从泰山中天门开始,踏过数千级台阶,一直攀登到泰山极顶。这不仅仅是一次采风,这是一次身体的淬炼和灵魂的洗礼。她用自己的疲惫,去感受挑山工日复一日的劳累;用自己的喘息,去聆听那一声声沉稳的脚步声。她看到的,不只是挑山工肩膀上的重物,更是他们“一头担日月,一头担家庭”的人生。正是这份浸透了汗水的亲身体验,被这些默默无闻,埋头挑山的劳动者所感动,当时就坚定了为他们造像,为他们塑碑信心,让《基石》的诞生有了最坚实的“基石”。返回济南后,几易构思,反复推敲,历经三个月画完成了此作,画中的每一笔,都不是冰冷的技法,而是带着温度的记忆与敬意。

2~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二、二十二个脊梁一曲生命赞歌

这是一幅巨幅的工笔画作品,整个画面呈现暖色调子,采用团块式、仰视构图,描绘了二十二位泰山挑山工,正合力抬着一块巨大沉重的石碑基座,攀爬在泰山最险峻的十八盘上。他们几乎都光着膀子,露出古铜色的、在烈日下闪着油光的脊背。他们的肌肉因极度用力而紧绷、虬结,每一块肌肉的线条,都仿佛是用刻刀雕琢出来的一样,充满了力量感。

通过画面,看到台阶陡峭,仿佛直插云霄。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的皮肤和脚下的青石台阶。你能几乎“听”到他们从胸腔深处迸发出的、低沉而整齐的号子声,“嗨——哟——”。那号子,不是抱怨,不是哀叹,而是一种与命运抗争、与高山对话的宣言。

3~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1234...全文 6 下一页
关键词:刘璐璐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