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2025-11-10 16:10: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二十二条汉子,步伐必须绝对统一,力量必须完全凝聚。任何一个人的一丝松懈,都可能让整个队伍前功尽弃,甚至酿成灾难。于是,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一种极致的“合力”、巨大的"张力"。他们的身体前倾的角度,他们手臂上暴起的青筋,他们咬紧的牙关,还有那位唯一露脸,回头喊号子的队长……所有这些细节,都被画家用无比写实、深入的工笔技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工笔画,意味着极其繁复和耗时的创作过程。一层层的渲染,一遍遍的勾勒,需要的是画家超凡的耐心和精准的控制力。刘璐璐用这种最需要“沉下心来”的传统技法,去表现最“动人心魄”的瞬间,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挑战与突破。画面色彩浓烈厚重,既表现了烈日的灼热,也烘托出人物如雕塑般的质感。这种“张力”,正是来源于极致精微的刻画与排山倒海的气势之间的强烈对比。

他们抬着的,是冰冷的“基石”;而他们本身,何尝不是我们民族脚下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他们沉默无语,却撑起了泰山的繁华与游客的便利;他们平凡,却用脚步丈量着生命的厚度。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这是行走的民族脊梁。”

4~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三、浓抹重彩劳动者讴歌身边″挑山工"

站在《基石》前,我们看到的,又何止是泰山的挑山工?这二十二位汉子的身影,瞬间能幻化成我们身边无数个坚实的背影。他们是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是用一砖一瓦筑起城市天际线的“基石”;他们是田埂间辛勤耕耘的农民,是用一粒粒粮食哺育了我们的“基石”;他们是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科研人员,是用一次次实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他们甚至是凌晨四点就开始清扫街道的环卫工,是风雨无阻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外卖小哥……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是自己人生的“挑山工”。我们肩上,也担着各自的“日月”与“家庭”——那是我们的理想、事业、责任与爱。生活的道路,同样充满了“十八盘”,陡峭而漫长。我们也会感到疲惫,感到压力如山,汗珠子同样“摔八瓣”。

5~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而《基石》给我们的,正是一种磅礴的精神慰藉和力量注入。它告诉我们:攀登,本就是生命的常态。负重前行,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当我们感到孤独和艰难时,想想这幅画,想想那二十二个喊着号子、并肩前行的身影。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一个民族,一代代人,都在用自己的脊梁,扛起属于自己的那块“基石”,共同垒砌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厦。

所以,当《基石》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时,我们祝贺画家刘璐璐,她用她的才华与真诚,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留下了一幅注脚式的画像。但我们更应感谢的,是画作背后所讴歌的,那千千万万个无声的“挑山工”。

文/寒墨 来源:丹青新视点)

创作现场

6~1.jpg

刘璐璐在挑山工王师傅的感召下,同步攀上南天门

关键词:刘璐璐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