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佚名(传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曹恒源:“骨法用笔”与写意画追求的气韵表达有什么关联?
徐福山:“骨法用笔”是气韵表达的核心要素。“骨法用笔”的本质,是通过书法用笔将画家的心境与哲思挥洒于画面中。黄宾虹在《精神重于物质说》中强调“道弸于中,艺襮于外”,即将“骨法用笔”与道家的自然之道相贯通,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通过笔墨展现内在的精神之道。因此,画家需在技法训练之外,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研习,使“骨法用笔”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从而实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曹恒源:经您这么剖析,我们就能较好地理解中国绘画为什么称为“写”了。
徐福山:写意绘画的创作过程虽然看似简单快速,但其中包含了笔精墨妙的道法。正如老庄思想所言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绘画表现的不只是物象,更是心境,这就是中国绘画称为“写”,而不是“描”“抹”的原因。画家对于骨法用笔,需要深刻领会和运用,绘画才能步入正轨,并走上正确、快速的发展道路。
画家简介

徐福山,山东平度人,生于1970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写意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委,中华艺文奖基金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国画及诗词创作。曾受邀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展览十余场,参加国内外各机构部门展览百余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文心墨韵——徐福山诗词赏析》《笔墨意象——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诗词书法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发表论文诗词一百余篇,书法绘画作品二百余幅。博士论文《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拓展》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JD8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