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写意文心——徐福山谈写意画创作(上)

写意文心——徐福山谈写意画创作(上)
2025-11-18 15:20:4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二、“以书入画”与“骨法用笔”的实践探索

曹恒源:花鸟画是您长期耕耘的一个重要领域,您如何通过构图与象征手法传递主题?

徐福山:以《柏寿》为例,这幅作品围绕“长寿”这一传统主题展开,通过物象的选择与构图,实现视觉美感与象征意义的统一。首先,在物象选择上,我选取绶带鸟与柏树作为核心元素,二者在传统文化中都是长寿的象征—柏树因其长青特性而被视为“百木之长”,绶带鸟因“绶”与“寿”谐音而寓意长寿。

3~1.jpg

徐福山《柏寿》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21

曹恒源:在您的创作中,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徐福山:在构图上,我遵循中国画“疏密得当”“虚实相生”的原则,将巨石置于画面左侧,取向上之势,形成视觉支撑;树干则置于画面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点,既符合传统构图法则,又使主体突出。绶带鸟的姿态与线条走向形成视觉焦点,其灵动的形态与柏树的沉稳形成对比,增强画面的动感。

在用笔上,老树躯干以书法线条勾勒,运用枯、湿、浓、淡、焦五墨层次,表现树干的沧桑质感;树叶采用隶书笔意的点状笔触,突出节奏感;石头则以勾皴点染法塑造立体感,融合斧劈皴与披麻皴的技法特点。画面上方的横向枝条打破纵势的单调,形成构图上的变化与平衡。最后,以“柏寿”二字题跋强化吉祥寓意,使传统题材与民众审美相契合,实现主题的清晰传达。

曹恒源:画家常说书画同源,怎么理解“以书入画”是写意画的核心路径?

徐福山:“以书入画”的理念源于中国书画同源的本质特征。元代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中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明确揭示了书法与绘画在笔法上的共通性。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山石线条兼具书法的厚重与绘画的灵动;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以草隶奇字之法入画”,进一步将书法的审美范式引入绘画领域。明代担当和尚“画中谁信有书法”的诗句,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书法功底对绘画的隐性支撑作用。  

曹恒源:您觉得画家及学习者应如何提高“以书入画”水平?

徐福山:向历代大师学习。齐白石、吴昌硕等近现代大师的笔墨韵味,皆源于对篆隶、行草书法的深入研习。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其笔下的梅花枝干如青铜铭文般苍劲古朴;齐白石以“碑学”笔意写虾须,线条简练而富有弹性。

从经典碑帖入手。可先以唐楷、隶书奠定笔法基础,临习《郑文公碑》《石鼓文》等碑帖,体会中锋用笔的沉稳与篆隶线条的圆劲,再研习行草,吸收其流畅与变通之美,最终将书法的笔法、墨法与章法转化为绘画的语言体系。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法移植,而是通过长期的临习与体悟,使书法的精神气质渗透到绘画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笔墨韵味。

曹恒源:写意画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在写意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徐福山:“骨法用笔”是写意画的灵魂。其重要性可追溯至顾恺之的画论体系。在中国画的审美范畴中,“骨”不仅指物象的结构框架,更指向画面的内在力量与精神品格。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中,“吴带当风”的线条之所以能展现出飘逸灵动的气韵,正是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对“骨法用笔”的深刻理解。唐代绘画,无论是人物衣纹的勾勒,还是山石皴法的运用,都体现了骨法用笔的重要性。笔线含骨力,线质自然显现,气韵自然生动;反之,若不懂书法用笔,则线条零乱软弱,缺乏精神内涵。

关键词:徐福山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