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莫恩来 | 在篆刻中构造独有的出世入世心境

莫恩来 | 在篆刻中构造独有的出世入世心境
2025-11-22 17:29: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白天,他穿梭于工地与图纸之间;夜晚,回到单位宿舍继续奏刀。正是在这段看似与艺术渐行渐远的岁月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中有备考美院的学子,也有和他一样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的同好。

业余时光,他的宿舍总是格外热闹。十多人挤在狭小空间,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的香气。有人临摹古画,有人讨论考题,还有人传阅着难得一见的画册。“周峰和王客他们先考上了,就鼓励我们也试试。”在这群友人的影响下,报考美院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通往理想的道路从不平坦。莫恩来连续三次报考美院,专业成绩虽名列前茅,却均因英语失利。彼时他已近而立之年,同龄人大多成家立业,唯他独行于备考之路。第三次落榜后,退意萌生,幸得友人鼓励:“你的专业功底扎实,就差英语这一关。”

于是他请来老师,从基础词汇开始,白天工作,下班学习,深夜刻印。“现在回想,那段日子反而很充实,因为目标明确。”从春到冬,锲而不舍,直至第四次考试,英语终以72分过线,加之专业课第一的加持,28岁的他,终于接到了那份期盼已久的中国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

回望那段时光,莫恩来有新的理解:“那八年并非浪费,它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篆刻中的留白,那些看似空白的经历,让我比同龄人更懂得珍惜创作的机会,也更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此后,美院的求学生活为他敞开了全新视野。他不断汲取艺术养分,在导师指导下系统研习书画篆刻。图书馆中的古籍善本、陈列馆内的名家真迹,都成为他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毕业后,他进入《宋画全集》编辑部,这个在旁人眼中金光闪闪的平台,他仅待了两个月便毅然离开。“那里很好,但太忙了,我没有时间刻章、画画了。”

真正标志其艺术成就获得权威认可的,是2012年他考入“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那一年,西泠印社举办“百年西泠·翰墨春秋”大展,面向全国海选社员。莫恩来投递了书法、绘画、篆刻三件作品,从数千名投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位入围复试者之一。

复试现场,西泠印社设置了诗、书、画、印四项综合考核,考生须选其三现场创作。莫恩来沉着应对,最终凭借扎实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年通过考试入社的四位新社员之一,也是当时最年轻的社员之一。

“西泠印社前辈们的艺术水准太高,入社对我而言更多是压力。”他坦言,“它不断提醒我,艺术之路没有尽头,唯有更专注、更努力,才不负这份认可。”

守静

在中国美院,莫恩来选择花鸟画专业,这在外人看来有些“逆潮流”。当时,山水、人物似乎是更主流的选择。

“我比较‘宅’,”他自我剖析道,“花鸟画可以待在家里研究,免了出去看山看水或是接触人的麻烦。”

这并非懒散,而是一种指向内心的探询。在他的认知里,案头文竹的疏影,窗外梅花的姿韵,都是通往艺术真谛的路径。他常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鸟画的妙处,就在于微观中见宏观,有限中追求无限。”

“我们看一株花,可能不仅看它的形态,更会看它的结构、它的线条,思考如何用笔墨去承载它的生命气韵。”他解释道。常人的“看见”在于欣赏,而他的“凝望”在于转化,是一种审美的提炼与艺术的“观照”。

夏秋之际,温岭锦屏公园芙蓉花开。他常携写生本,静坐水畔,一待便是半日。当旁人为花朵的绚烂而惊叹时,他却在观察花瓣的纹理、枝干的转折。

“清晨的芙蓉带着露水,格外清新;正午时分,花朵怒放,展现生命的张力;到傍晚,花瓣微微收拢,又别有一种含蓄之美。”这种对自然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气韵。

“无论是花鸟还是篆刻,都讲究一个‘静’字。你必须静下来,才能听到笔墨与纸的对话,感受到刻刀与石的呼吸。”在他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他会为一片叶子的姿态观察整个下午,为一方印章的布局思索数日。

这种“静”不是停滞,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动——是心灵与万物对话的过程。他随手翻开一本写生册,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花卉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姿态变化。“早晨的玉兰和中午的玉兰是不同的,雨中的海棠和晴日的海棠也是不同的。我们要画的不是概念中的花,而是此时此刻的花。”

如今,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特聘教师,他将这种“静观”之道传授给学生。教学中,他不仅注重技法锤炼,更强调文化与思想的涵养。“技法只是基础,最终要表达的,是你的学养、你的心境、你对世界的理解。”

于他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的是技,承的则是魂。他常告诫学生:“不要急于创作,先学会观察。观一草如何生长,察一花如何绽放,这种自然的规律,其实就是最高的艺术法则。”

他的教学方式亦独具特色。不同于按部就班的技法训练,他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审美体系。“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很独特,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观看方式。”这种教学理念,使他的课堂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场场关于美与生命的对话。

刻刀起落间,是金石铿锵;笔墨挥洒时,是丹青流转。在莫恩来看来,篆刻的章法布局,与花鸟画的构图经营,实则同源共流。他常一边指导学生作画,一边讲解篆刻之道。

“篆刻讲究‘计白当黑’,绘画注重‘虚实相生’。”在他的课堂,学生既学运笔勾勒花鸟形态,亦研运刀镌刻文字神韵。“诗书画印,本是一体。古人将四者并称,正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人完整的艺术表达。”

造境

莫恩来对艺术的理解,从不囿于方寸画室,而是浸润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步入书房,两排通顶书架沿墙而立,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类书籍。除了常见的画论、诗词,还有不少哲学、历史典籍。书架特辟一区,专门陈列历代碑帖和印谱,其中数册原拓本尤为珍贵,书页已泛黄起毛。

西北角的大画案,是他平日作画、刻印之所,文房用具井然有序。从笔墨纸砚到刻刀、印床、印泥,各安其位。案头一隅堆放着各色印石,青田石为主,间杂寿山、昌化。另有几块老挝石料,色泽特异,尚未奏刀。他俯身案前,各色印石在手中流转,刻刀起落间,朴拙石料被赋予不同的生命形态。

正对画案的茶架上,竖着一方“欢憙坚固”篆刻匾额,此乃吴昌硕先生所写。“‘欢憙坚固’四字,既是艺术追求,亦是人生态度。”他解释道。旁置两盆插花,清雅脱俗,信手采自院中植物,依循中国古画的审美意趣布置而成。

关键词:莫恩来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