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学生学了多年日本插花,我建议他去看看中国古画里的插花。我们的传统里,藏着高级且自洽的审美体系。”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讲究“意境”而非“形式”,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韵味。“如宋画中的一瓶一花,其摆放、其姿态,都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和谐且充满精神性的世界。”
他的收藏架上,各种印材琳琅满目,其善于观察和创造的特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路途中捡来的南瓜根、收来的老竹根,这些在常人眼中的“废弃物”,在他这里都成了珍贵的创作载体。最特别的要数那套“套娃印章”,大印套小印,层层相扣,尽显匠心独运。

这间书房,连同整个“隈庐”小院,都是莫恩来美学理念的实践。院中的花草布局,看似自然天成,实则经过了精心的经营,于不经意间透露出画理。院东南角的一池碧水,倒映着天光云影。池上横跨着旧石板搭成的小桥,石面温润,水流潺潺。几尾锦鲤在睡莲叶间悠然游弋,与池边的菖蒲、鸢尾相映成趣。
院中生活随季节更迭,呈现出不同的田园意趣。葡萄成熟时,莫恩来扶着梯子,带孩子们踮脚剪下饱满的果实;每当红绿相间的枣子压弯枝头,他便取来竹竿轻摇,孩子们在树下捡得不亦乐乎。最有趣的是春天,新生的幼龟破壳而出,在院子里蹒跚爬行,“子孙成群”的景象令人莞尔。

这些充满生机的片段,既是对自然秩序的遵循,也成了他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的生活印记。生活于此,他的创作状态与生活状态几乎合一。大多数时间,他居于温岭,有课时去杭州。这种“宅”,并非封闭或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