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山水画的章法并没有什么新奇,他遵循传统山水画的布局,上有天,下有地。不同的是,它中间是一块团团黑的板块,在这块团团黑里他把山、水,树、石连成一片,黑沉沉的与天、地的空白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从而呈现出强刻雕塑感的视觉冲击力。他的这个章法布局我认为是得之于王原祁,当然可以上追到宋元。王原祁在他的山水画里已经具备初步的团块意识,他强化了矾头皴的构成因素,以不同的几何形体堆砌成一组板块,他的整体效果远远区别于其他三王,这也就是我偏爱王原祁的原因之一。十几年前,我曾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一幅王原祁的水墨山水,这幅同山水与他大多的简体山水不同,是细勾密皴。使我吃惊的是,这幅山水与黄宾虹山水何其相似,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渊源关系。不同的是黄宾虹在笔墨上大大跨进一步,比王原祁更随意,更自由,也更老辣,达到深厚华滋的境界。
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黄宾虹艺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他极其整体的团块结构所构筑的强烈形式感,像雕塑一样具有震憾力和冲击力。这是其作品区别于他人,首先夺目打眼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当代不少人努力追求的现代审美取向。

二、斑斑驳驳的笔墨肌理
在现代艺术里,人们孜孜以求的肌理效果,实质上可与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和染相参照。这些皴擦点染具有现代符号学意义上的符号性质。黄宾虹的山水初看是笔墨,再看却是斑驳陆离的大肌理。他的基本语言要素是短线条,以松散状态组成一个平面的团块整体。点是缩短了的线,线是拉长的点。即使是树干或大山轮廓也由笔断意连的短线组成。这些短线不在于描写什么,而在于他们之间所形成的节奏韵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肌理状态。在这个短线乐章里,干笔皴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音符。细读其画不难发现,在这些不同墨色的短线之间,常常以飞白的干笔皴擦加以联贯和补充,使肌理向更加精微的层面延伸,结实面气韵生动。另有一个重要音符就是宿墨重点,粗看似平漫无目的,细察点点都像打击乐,锤锤定音,点点都在节奏韵律的节拍上,使整个乐章更为丰富。最后又以少许色块或多层次的淡墨反复积染,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肌理效果更加完善。正是在这个大格局里,黄宾虹笔墨演化成了他那特定的符号组合。反过来,这些符号组合的运动更强化了他这种肌理效果。黄宾虹笔墨体现了一个“活”字,就像做馒头和面一样,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反复进行,直到最佳状态。在黄宾虹光怪陆离、变化莫测的笔墨世界里,其精髓就是“骨法用笔”,就是一个“写”字。这个写字是以高深的学养,深厚的功力,熟练的笔墨技法为依托的。那些以现代物理手段制作的肌理与黄宾虹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就是中国画的民族性之所在。
![[转载]欣赏:黄宾虹画语全纪录+经典山水、花鸟、书法作品大览(珍藏版) 图片](https://img.culturechina.cn/uploadfile/2025/1124/20251124105147588784.jpeg)
三、单纯中求变化的平面效果
线型艺术本身决定了二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使有前后纵深之感,也是以线条的疏密对比产生的。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不须说,就是五代北宋自荆浩创造皴法以后,也基本还是二维空间的延续。到了“五四”以后,西方素描手法的引进,才有三维空间的出现,当然也是极少数中国画家的探素。李可染先生当年给我们讲课时曾谈到,他如果有时间还要继续再画素描,不仅要表现三维空间,还要表现六维空间。黄宾虹显然不是中西融合型的画家,他也没有构筑三维空间的强烈意识,他所注重的是几近平面效果的“笔墨”,并由笔墨所导致的浑厚华滋在黄宾虹的山水画里,艺术语言的高度统一和单纯是其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前所述,其艺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短线条,这些单纯的呈松散状态的短线条组合成平面的笔墨团块。黄宾虹注重的是大对比,在单纯中求变化。在他经营的团块结构里,简单的远山与大面积浓墨密笔的近山,就是墨色浓淡,线条疏密的大对比,效果整体而强烈。在这大块的墨色中,是黄宾虹极尽笔墨变化之能事的自由王国,他的全部学养都尽情发挥于此。
![[转载]欣赏:黄宾虹画语全纪录+经典山水、花鸟、书法作品大览(珍藏版) 图片](https://img.culturechina.cn/uploadfile/2025/1124/20251124105147340374.jpeg)
(一)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