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用笔疏简,随意而又苍劲,富有感情,意笔草草却法度森严。他所总结的用笔五法“平、重、圆、留、变”之妙尽含其中。他的疏简、随意一个方面也是为层层叠加的积墨留有余地;苍劲是为画面的结实而强其骨;他的用笔笔断意连面极富感情,内在气韵节奏也丰富多变,使我们感到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够。据看过他作画的老前辈讲,他作画感情很投入,在他晚年患自内障时,受笔势感情的驱使,竟不自觉地画到画面以外,在画案上还在不停地用笔,倾情如此,我们今天方可理解他每幅作品何以都是如此的情感浓烈、饱满。

(二)用墨
黄宾虹总结用墨之妙具有七法:浓、淡,焦、宿、破、泼、积墨法。在这里仅将积墨和宿墨试加以分析。积墨在其作品里是最常用的墨法且登峰造极。他反复叠加十数次,不死、不滞、黑沉沉一片却并无闷塞之感。我体会其秘诀在于:积墨并不是在原来笔迹上重复,而是笔笔错开,层次分明。“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最终呈现出“乱而不乱”“模糊中求消醒,清醒中求模糊”。越积越厚,越积越丰富的效果。
宿墨、一般是指过夜墨,有沉淀,黑而无光,易见笔触。黄宾虹则是将上等好墨砸碎,加进水浸泡直至溶化成糊状。宿墨在传统山水画里本是忌讳之墨。黄宾虹却利用宿墨的特点,应用于积墨,这使黑中又多了个最黑的层次。黄宾虹的宿墨法有时不是纯用宿墨,而是与新研墨掺合着使用,再加上水的作用,可产生多种墨色的神奇效果。这是黄宾虹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为神奇的聪明之举。

(三)小空白与亮墨
虚与实的对比在中国山水画里是一门重要学问。在黄宾虹山水画里,大虚大空白容易看到,他的小空白经常被人忽视,而学问就在于他的小空白,即那些小亮点。我们细读他的丛树、黑山,尽管十数次积加,但黑而不死,重而不滞,关键就在于那些小空白。这些小空白是积墨叠加时,笔与笔之间的错落所留下的,使整个画面光亮灵透。越是最亮的小空白处,点上最黑最焦的墨,效果就越透亮,这大概就是黄宾虹所说的“亮墨”吧!当然,这些小空白不全都是空白纸,随着积墨层次的增加,会呈现出不同的墨色层次。这些千变万化的笔墨,大大丰富了高度单纯的艺术语言。
以上诸法融合在一起,就形成黄宾虹艺术语言的单纯及单纯中求变化的特色。越单纯就越整体,越变化就越丰富越神奇。重要的是这些千变万化是统一在单纯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主旋律,这也就是潘天寿说的“平中求奇”吧!

四、整体具象局部抽象的意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