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间棚村是处于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偏僻的村庄。从1984年以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接续的过程中,发扬沂蒙精神党群团结的核心引领作用。山东社科论坛2022——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将于9月7日至8日在九间棚召开。这次研讨会由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沂蒙文化研究会与平邑县委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临沂大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这次研讨会采取现场观摩与研讨的方法,尤其是九间棚正在建设的“九弯十八园”现代化新农田改造工程,沿着20华里的高标准新农田气势磅礴。现在,九间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自身造血功能,累计投资超过3000万元,建设近2000亩的“六不用”高标准种植养殖基地,不靠政府投入、不靠贷款,依靠的是自己力量。先到或者已经参观的作者为九间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而鼓舞。参加研讨会有政治学者、沂蒙精神研究者和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者,他们今天已经连续到会。根据已经到会的专家以及会议收到的论文,专家们发表了对九间棚现象和乡村振兴的看法。有人认为党群团结,干群同心,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人民乡村振兴的力量。乡村振兴是人民的振兴运动,九间棚的样板意义在于此。
到会的专家认为乡村振兴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从农村脱贫攻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接续问题,增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问题,基层党组织、政权与农民关系松散、制度创新不够、土地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内生动力不足、自力更生精神退化等问题。而九间棚村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
先期到会议的包心鉴与李锦交流看法。
最早参加沂蒙精神调研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包心鉴认为,沂蒙精神的灵魂是党群同心,不管是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实际内容,还是从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的背景看,以九间棚为代表的一批典型都是以党群团结为核心内容。而九间棚样板是以党员带头,从党支部书记的核心的作用做起,效果非常明显。乡村振兴要从党的领导抓起,从人的精神抓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党组织的凝聚力、沂蒙精神的推动力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根本的经验。
九间棚典型的调查挖掘者、报道传播与研究者李锦,33年来一直在九间棚蹲点调研。从2015年来在九间棚安家。他认为,九间棚现象是乡村振兴中以党支部书记领导作用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为主要平台,抓住金银花、生态农业、旅游与制药四大板块,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生态化为特色,走新型集体化道路,以沂蒙精神为强大动力,发扬九间棚的光荣传统,党群同心,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现象。是以沂蒙精神为强大动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启示意义的齐鲁样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论文提出,要重视沂蒙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走在前面的经验。九间棚经历了农业合作社走向新型集体化的道路,新型集体化的道路关键是把群众的潜力组织起来,是把潜能组织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机制。
李锦认为,创新开展农村资产集体化,推进土地流转改革。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推进机制创新,实行新型集体化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九间棚村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入手,先后克服了土地、资金和技术难题。发挥了党组织的协调作用,创办公司,用组织化的生产方式应对高度组织化的市场经济。流转荒地3000余亩,实现了由公司规范化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施了村民入股、公司运作、单体劳动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山东省农村目前存在的发展能力低、土地、林地等资源分散、村内基础设施差等问题的一条有效的思路。
这次会议的鲜明的特点,是把会议放在创造奇迹的现场召开,这是理论研究的探索。在这次会上,九间棚六位农民写出论文,以他们的亲身体会来介绍九间棚现象,为会议准备提供实践基础。
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说,在乡村振兴中九间棚不光是以“九弯十八园”工程,让人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而且让群众的观点走向论坛,农民的智力参与,也是乡村振兴中一个新现象。
9月6日,各位专家将到平邑县九间棚村报到,这次会议一共收到124篇论文,专家学者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九间棚,会议将在明天召开。平邑县媒体组织了九间棚现象的八个专题以多种方式发表,为这次会议的召开进行预热。
推荐九间棚农民的两篇理论文章
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研讨会将在九间棚村开幕,这次研讨会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专家们到九间棚村来研讨,还有一个特点是九间棚村民自己写文章,做到同频共振,是一个“二重唱”。
乡村建设齐鲁样板,什么样才是样板?要靠事实讲话,不能总是口号来口号去。九间棚的农民在这次研讨会召开前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些是经验,大体说来也还是有一些理论色彩的。对待农民搞理论,要求不必那么高,他们能把自己做的事情梳理一下,分门别类,具有规律性就是理论。
这两篇文章一篇是写工程“九弯十八园”,一篇是写自己村的红色旅游,这两篇文章说的都是具体的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抓住了“魂”,找到了“根”。这个“魂”就是沂蒙精神,这个“根”就是人民的力量。两位作者,一个是回乡的大学生,一个是到九间棚落户的大学生,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村的事情,现在特别推荐他们的两篇论文。(李锦,写于2022年9月6日晚)
九间棚建设高标准梯田“九弯十八园”的样板意义
摘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减少、经营主体“小、散、乱”、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严重、少数群众收入减少而返贫的五大难题,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自力更生,投资3000余万元,在本村周边山上流转荒坡山地10000余亩,在高山崮顶上建起了近30华里的九弯十八园,带领村民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
九间棚在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梯田过程中,探索“先流转、后整治”的路径,推行“六不用”生态种植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创新农场生产+食品公司加工+电商销售三产融合内部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标准化梯田建设、生态化种植、农业产业现代化与新时代沂蒙精神弘扬方面提供样板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标准梯田;生态种植;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指示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期间,接见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等沂蒙精神代表人物,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的厚望与嘱托。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就考虑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为农民共同富裕、长期富裕创造条件,结合全国各地田园综合体和有机生态农业的经验教训,决定以建生态有机田园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着。五年来,刘嘉坤带领群众继续发扬党群一心、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形成甘苦与共、水乳交融、团结奋斗的局面,流转荒坡山地10000余亩,建起了近30华里的高标准梯田,经历了土地由高度分散到集中统一的改革创新,连闯“四关”——土地流转、高标准梯田建设、生态种植、三产融合,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减少、经营主体“小、散、乱”、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严重、少数群众收入减少而返贫的五大难题,坚定走向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
“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九间棚九弯十八园,是对中央22年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九间棚立足当地悬崖峭壁、弯多崮险的地理环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从天宝林场和周边11个村流转荒山近万亩,用大型挖掘机深挖细整,采用“六不用”模式种植优良品种果树16000棵,栽植“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48万株,在九道山弯之上建造了十八处有机种植园、惠民养殖园和农耕体验园等,称“九弯十八园”。
九弯十八园是继80年代末提出沂蒙精神期间轰动全国脱贫攻坚的“九间棚奇迹”在新时代的又一杰作,是新征程上“大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篇章。九弯十八园,气概雄壮、工程艰难,建设过程曲折,事迹生动感人,是张眼可见、触手可摸、有事可说、有神可感、有法可学、有样可仿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