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金融财经 > 商业 > 正文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李想集锦】(110)丨“九间棚现象”论坛举行,专家与农民同频共振奏响“二重唱”
2022-09-08 14:53:3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一、面对农业发展五大难题的“惊人一跳”

九间棚九弯十八园建设,表面上是响应党中央号召挖掘潜力增加耕地的重大举措,实际上是解决乡村振兴重要难题综合措施的重要一着。其实施过程与基本经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反映,对中国乡村振兴有全面借鉴意义。

图片

2021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耕地保护提出明确要求: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意味着,守住耕地红线,不仅数量上不能减少,质量上也不能搞“变通”。

然而,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耕地数量正在减少,局部质量也在变差。据统计,1996年至2008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1000万亩;2009年至2019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这一趋势反映在人均耕地面积上是,一调(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二调1.52亩、三调1.36亩,现有耕地19.18亿亩,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减少,10年后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

事实触目惊心。目前,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有的甚至低于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而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的2000余亩耕地,一部分是分散在群众手中的荒岭薄地,一部分是“四荒”资源,不仅是出于保护耕地需要,也是践行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经历了破解乡村振兴五大困难。脱贫攻坚以后,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正确面对农村农业当前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的难题,只有解决这些难题,乡村振兴才有机会,农民富裕才有希望。

难题第一,农村土地地形复杂,地块小而分散,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无法满足范围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范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

难题第二,农户经营“小、散、乱”,品种相对单一、总量较小。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难题第三,农田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退化加重,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土地板结,农产品已经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难题第四,农产品加工行业落后。没有建立全面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几乎不经过加工环节就出售,所以农民赚的都是最低的价格。

难题第五,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组织,动员力量弱。很多村庄没有集体收入,甚至无法解决返贫现象。

从总体上看,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多数地方产业化进程迟缓,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这些情况在九间棚村也不同程度存在。九间棚村是位于悬崖峭壁上的村庄,土地极其贫瘠,多用刨出石块填土的方法,开采极为艰难。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仅有零星的112亩土地,分为大小3100多块,悬挂在23条山梁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青年人大多数进城,零星的土地分散在老年人手中,土地荒废现象出现,甚至出现个别农民返贫现象。而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迫切需要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怎样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九间棚村提出“村强民福”的口号,认定“一个都不能落下”共同富裕目标,决心从改变自然环境入手,对整个村庄土地资源重新配置,重整安排山河。

图片

2017年起,九间棚先后购买四台大型挖掘机械用于开山垒坝,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现共筑石坝8万米,搬动土石方400多万方,石坝平均高度5.5米,最高高度10米。

九间棚村在建设九弯十八园过程中,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连闯四关。一是土地分散关,九间棚瞄定“先流转、后整治”模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高度分散、农村劳动力薄弱。二是农户力量单薄关,改变八十年代肩扛人抬作业场面,在高山崮顶使用挖掘机深耕细整。三是环境恶化关,全面推广“六不用”生态化种植,让种植实现自然生态化。四是产品销售关,以村办企业、集体企业为依托,工业反哺农业,依托金银花产业,实现产业链深化融合发展。

九间棚自古以来缺水、缺土、多石,这次九弯十八园建设实际是从石缝找土的一场苦战。山上没有土,他们用大机械开山,打石把石头打破,整块的在悬崖上垒成坝子,填上碎石,再把石头夹层中的土取出来放在上面,土层极薄,这种整山造地的方法被称为“敲骨吸髓法”,异常艰难。有时从山下拉一车土,要七八百元。就这样,使小块变大块,小田变大田,低标准变为高标准,变出山地“聚宝盆”,有人说,九间棚造田比愚公移山还难。

巨大原石砌垒的田坝,宛若长城,随山势绵延,像巨龙盘卧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工程震撼人心。今年七月一日,105名党员在刘嘉坤带领下徒步20多华里,感受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2012年3月7日,全国十一届五次人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刘嘉坤书记“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发言,介绍九间棚在高山崮顶架电、修路、治山、治水,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旅游产业后夸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而今九弯十八园是最新最美的风景,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的一颗明珠。

二、以五项创新,强化现代化农业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九间棚村以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一体化推进耕、种、管、收各环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群众在产业链各环节充分就业,同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九间棚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方针,第一步成立寿山农场,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规范合同、合作社运行”的思路,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整村推进”促进规模经营的新模式。第二步,九间棚又租赁承包天宝林场和周边11个村的山场近万亩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第三步,购买4台大型挖掘机,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把几吨十几吨甚至几十吨重的巨石挖出来砌垒筑坝,用石缝里挖出的土回填造地建造。至此,九间棚的山埯子小田变沃土大田局面形成。

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在理论、方法与组织形式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土地整治的本质在于优化乡村地域人地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兴人、兴地、兴业、兴品、兴村”的核心目标。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粗放经营、基层政权与农民关系松散以及资本短缺等问题,九间棚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入手,先后克服了人、土地、资金和技术难题。

实行农业生产改革,土地流转是关键。我国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三权分置”为核心,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九间棚的土地流转经历了四个阶段:集体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责任制重新分配——新一轮土地改革,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农村社会发展内在需要为主要动因推动的制度变革。继1981年兴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96年,九间棚对村集体土地重新分配,面对进城务工的农户城里、农村两头跑的困境,村两委班子果断将务工者土地流转到长期居住在山村的农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发展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给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契机。九间棚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改革,通过试点带动、政策宣传、项目引领,实现了全村土地的流转,后又流转周边村庄上万亩荒山进行打造。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九间棚将农户承租集体土地70元/亩变为流转价格500元/亩,承包期限按照国家统一标准30年不变,土地上的附着物另作价补偿,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很多地方的农村工作推进不快,根源就在于管理方式落后、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九间棚认真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农村活力。

实行积分制劳动管理,公司化模式是平台。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农民这个乡村振兴的主体。九间棚经过探索,采用“公司运作+村民入股+单体承包+积分考核”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村民白天8小时以内在集体农场务工,农场给予劳动报酬;8小时之外,帮助村里打扫卫生、除草、采金银花、卫生间管理、清理化粪池等都可以根据积分制管理的规定,获得积分,年终转化为报酬,这种做法加快农户收入的增加和农民身份的转变,一年下来一般村民全家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九间棚依托寿山农场搞试点,把现代管理的企业积分制引入党组织建设,以累计得分作为考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重要参考依据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制度。经过两年试点,三年推广,逐步在全村范围内推广使用积分管理,这种通过奖罚分明,将各项利益挂钩,实现制度管人,制度服人的方式。

图片

九弯十八园现场

关键词:李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