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的父母虽已过耄耋之年,但当了一辈子农民,在土地上耕耘,依然身体硬朗,也始终眷恋土地;他们不习惯城市生活,无论儿子多少次将他们接到南京,他们最多住十几天就再回到农村老家,就喜欢和邻里街坊“串门子”,喜欢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到处都是熟人的乡土生活,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间烟火气。尽管儿子已成为亿万富翁,二老却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吃的都是自己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蔬果,一周去集上买一次肉,一个月也就花一百块钱左右。陈光标理解的“孝”有两方面,第一就是“顺”。“孝顺孝顺,‘孝’就离不开‘顺’,就是让老人过他们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尊重父母留在家乡的决定,但把祖宅老屋都重新修缮得舒适宜居,每次回乡都会给父母包个万把块钱的红包,二老总是很开心地攒起来,“儿子做慈善的名气大了,村里谁家有困难也经常会找二老帮忙,他们就用这些钱替我做做好事、帮助别人,他们也感觉到特别快乐。”谈到父母,陈光标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陈光标父母在田间劳作
“孝”的另一方面就是“陪伴”,比起子女能赚多少钱,父母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膝下得享天伦之乐。因此陈光标无论多忙,每个月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每天都会和父母视频连线一小时。“他们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闲不住,就喜欢这边动动、那边动动,我就陪他们聊聊天、动动手,所以每年的麦收季我都回去帮着收麦子,结果让部分网友误会了,还以为陈光标经营不善、破产回家种地去了,哈哈……”说起这个大乌龙,陈光标爽朗地大笑,“我父母一辈子都是勤劳朴素的农民,我也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不会忘本。二老生活简朴,我对他们最大的孝就是多陪陪他们,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懂这个道理,再忙也抽出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打个电话,谈恋爱每天聊几个小时都聊不够,怎么就不能抽出点时间跟父母聊聊天呢?”
一颗小红心,一生慈善情
陈光标对父母的孝和深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是他在慈善道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的榜样和标杆。他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首善”,我的家庭是“慈善之家”。
陈光标祖宅
“光标”是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光明磊落”和“标兵”,希望他做人光明磊落,成长为正能量的标兵,因此督促他从小背诵《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两本书;所以陈光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先富起来之后,最先做的善事就是给家乡农村修路,名字就叫“阳光路”,让父亲母亲和父老乡亲看到,陈光标不负众望,长大成材,反哺家乡。
陈光标为家乡修的“阳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