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做人平凡 做艺非凡——著名吕剧音乐家苏智的艺术人生

做人平凡 做艺非凡——著名吕剧音乐家苏智的艺术人生
2021-10-15 17:25: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幸福是什么?有人曾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幸福,就是无怨无悔地做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要为之奋斗的事业。苏智便是如此。他注定是戏曲音乐界一员开疆拓土的大将,是吕剧发展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

1934年10月,苏智出生在今高唐县姜店镇张井村。不论是于当地念小学,还是在济南上中学,读书求学期间,他的音乐天赋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拉琴他演唱,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学联开会,大家伙都想见见这个“小明星”,让他唱几句。

14岁那年,他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县立师范(后来的旧城师范)。“当时考师范,第一名叫李春元,他是李苦禅先生的侄子,我考了第二名。”师范学校名师云集,有前清的举人秀才,也有北大浙美等名校毕业生,这些令人受益终生的恩师,都对这位年龄小但颇有才华的小伙青睐有加。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校的文艺骨干,联欢活动、娱乐节目中都能找到这个瘦小的身影。学校准备排演京剧,让他在《捉放曹》中饰演陈宫、在《打渔杀家》中饰演吕子秋;此外,他还演出过短剧《扫除文盲》、说过山东快书。抗美援朝开始后,这批热爱文艺的青年学生,也像文工队员一样,走上街头宣传政策,成为了当时旧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51年,师范毕业面临分配,他发起愁来:当时不过才17岁,个子还没长高,生活上也多有不便,要去学校当老师实在是有些不适宜。这时,命运的机遇到来了——聊城文工团要招人。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时的苏智,既会乐器又识简谱,干文艺简直再合适不过!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文工团、或者文工团选择了他,不如说是命运注定让他从事艺术事业。

为满足战时宣传需要而成立的文工团,虽说是正规文艺团队,可当时的条件下,配置确实较为简陋,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导演、乐队队长竟都不识谱”。正因为如此,苏智入团后便成为业务骨干,负责伴奏、教歌,也兼任演员工作。“那时候的文工团员都是多面手,什么工作也干,表演完节目之后就拿起乐器演奏。”进团不久,他又进入平原省音乐干部培训班进修,专门学习作曲、指挥。

幼时他经常看戏,家乡流行的剧种曲种,有坠子、落子、梆子,还有四根弦等,这是最早的戏曲熏陶。文工团工作期间,才第一次深入地接触了戏曲艺术。“1952年,我们来到了堂邑,辅导基层文艺,有的村演弦子戏,也就是柳子戏,帮助他们排了《罗汉钱》,还有的村演河北梆子。”这年7月,平原省(后撤销,原行政区域划入山东省、河南省)将各地文工团整编组建为平原省艺校,聊城文工团称平原艺校第四队,开始排演评剧。苏智负责记谱、编曲。他们排演的《小女婿》《柳树井》《救济包》等,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这个三四十人的艺术团体,虽然存在时间不算长,但也涌现出了一批精英人才,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后来成为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的李岱江。“我当时和李岱江住在一个宿舍,他参加文工团比我早,还教过我怎么打腰鼓。”当年二十岁不到的小青年,在聊城文工团一见如故。1953年起,他们又一起投入到了革新吕剧的事业中,成为了几十年艺术道路上的好伙伴、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苏智作曲、李岱江演唱的《箭杆河边》《花好月圆》等,都成为了红极一时的著名剧目,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文工团工作的两年,苏智并未接触过琴书、吕戏,但从事文艺创作演出的经历,为他日后在吕剧事业中徜徉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片

图片

五十年代,意气风发

山东省吕剧团进京演出

关键词:苏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