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做人平凡 做艺非凡——著名吕剧音乐家苏智的艺术人生

做人平凡 做艺非凡——著名吕剧音乐家苏智的艺术人生
2021-10-15 17:25: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省吕剧团辉煌成就

是集体力量的结晶

山东省吕剧团正式成立于1953年,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研究室用几年的时间调研了山东各地的戏曲、曲艺形式,并将吕戏作为重点剧种发展,排演了《小姑贤》《蓝桥会》《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在研究室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又调集全省的文工团精英参与,组建起了吕剧团。

进入剧团后,苏智被分到音乐组。音乐组可谓大师云集,组长刘云汉,副组长袁来欣,成员有吕振忠、张斌、李渔、韩英民、丁博民、刘锡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艺术人才,有拉坠琴的、打扬琴的、奏板胡的、打鼓板的,好不热闹。也就是这样一群人,革新发展了吕剧音乐,成就了吕剧剧种的辉煌。

当时有的老同志研究吕剧已经很长时间,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苏智则要从头学起。“领导安排我演奏弹拨乐器,最初演奏的是三弦,后来又学了其他乐器。”老吕戏的乐队较为简单,为了丰富音乐色彩和表现力,就必须完善乐队建制,尝试各类乐器的使用。在最初学习三弦的过程中,苏智先后研习过大三弦、小三弦、木板三弦、羊皮三弦、钢弦、丝弦、单拨、双拨、斧头拨等各种形式,学习过西河大鼓、单弦、京韵大鼓等各类艺术形式中三弦的弹奏技巧,在勤学苦练中反复实践,探索吕剧三弦的演奏风格。

三弦弹奏好了,但他并不满足,又拜访名师学习了琵琶、古筝。清丽的琵琶,用于表现《庵堂认母》的幽静孤寂,表现《芙奴传》的温文尔雅;凄美的古筝,用于烘托《蔡文姬》的才女幽怨,烘托《李二嫂》的悲苦愁绪……这些都为吕剧音乐增添了无穷韵味,开创了吕剧乐队中使用琵琶、古筝等乐器的先河。

除弹拨乐器之外,苏智在乐队中还拉过二胡、板胡、坠琴、低音提琴,吹过笛子、唢呐等,也确实算得是“一专多能”了。这么多项技能的取得,必定来源于博学广取、触类旁通,是凝聚日夜、汇集汗水才得来的。几十年过去,如今的他依然能够将李同庆、张传海、时克远等老艺人的唱腔唱出来,将当年与伙伴们共同创作的经典旋律哼出来,青年时之辛苦用功可见一斑。

吕剧起源于山东琴书。在省吕剧团这帮新文艺工作者从事这项事业之前,各地的老戏班、老剧团就已存在,济南的剧团叫鲁声琴剧团,惠民的剧团叫鲁兴琴剧团,腾县的剧团叫上装扬琴剧团,胶东的叫蹦蹦戏……他们名称不统一、唱腔不固定,行当、板式也都不甚健全。而新文艺工作者进行剧种革新的任务,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这个剧种打造成独领风骚、非同凡响、代表山东、享誉全国的艺术形式。

山东省吕剧团成功了,1953年轰动济南、1954年名扬上海、1955年誉满京华、1956年走出国门……说他们的演出红遍大江南北一点都不夸张。谈到吕剧的成功,苏智颇有感触,“一个剧种的起点定位很重要,决定了它今后的发展高度,原来这个剧种没有统一的名字,我们把它定名为‘吕剧’,黄钟大吕嘛!”新吕剧在创建之初便是高起点,王统照、陶钝、丁志刚等大文豪和省宣传文化部门相关领导都对剧种给予了关怀、寄予了厚望。为了达到这个高度,第一代新吕剧工作者们在戏曲规范、音乐审美、文学格调等方方面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虽然不乏失败的尝试,但无数次探索之后便是光明的春天。

回忆吕剧的繁荣期,许多老艺术家会感谢那个心无旁骛、积极向上的时代,感谢当年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集体。“吕剧的成果,不是哪一个人、哪几个人的,是那一个创作集体的力量,大家齐心合力搞事业。”谈起当年集体讨论,大家直言不讳说看法、不顾情面讲不足的画面,谈起当年排练场上,面红耳赤争论意见、拍案惊呼艺术创举的画面,老人的心仿佛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年时期,回到了大街小巷唱吕剧的辉煌年代。

在山东省吕剧团的带动下,吕剧在全国大放异彩,当年全国八大剧种中排名第六位(仅次于黄梅戏)。琴剧、上装扬琴、蹦蹦戏等各类老戏班都更名为吕剧团,北到黑龙江,南到江苏,西到新疆,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五六十个专业吕剧表演团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吕剧,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吕剧之成就,得益于百废待兴的时代,凝聚了那群赤胆匠心、精益求精的剧种建设者的集体功劳。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座谈会

吕剧音乐研讨会合影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

优秀源于自我超越

从小热爱音乐,作曲、编曲更是苏智的一个梦想。年少时,他曾以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为先锋榜样,将《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视为学习范本,立志为音乐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进入省吕剧团以后,他由革命文艺战士转变为戏曲音乐工作者,他与伙伴们在吕剧这片亟待开发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从伴奏到作曲,用汗水铺就了一条自成一家的道路。

解放前的吕戏演出,唱腔由老艺人遵循一定规律即兴发挥,这种演出灵活性、随意性较强,但不易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吕剧,不易于进行更具深度的唱腔挖掘与剧种改革。因此,苏智同吕剧第一代作曲家们一道,开始了前无古人的音乐整理创作。“我们剧团的曲子,演出前都要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曲子时,张斌、武韬等老大哥都觉得我很有想法,应当向专职作曲方向发展”,苏智说,在整理吕剧音乐时,仅各地老艺人的唱腔便记录了几厚本,这些传统素材成为了厚积薄发的基础。“我写的第一个作曲剧目,是给基层文艺团体写的,后来演没演、效果怎么样,我也没见到。”

1956年,苏智遇到了他的作曲成名作《燕燕》。“我们从朝 鲜前线回来以后,剧团新排了三个戏。一个是现代戏《迎春曲》,李渔、丁博民合写的曲子;一个是整理的传统戏《龙凤面》,丁博民作曲,其中我也写了几段;另一个戏就是《燕燕》。”根据关汉卿杂剧残本《诈妮子调风月》改编的古装戏曲《燕燕》,编剧刘铿三,导演杜民,作曲苏智,主演刘艳芳、沈涛等。该剧因一波三折的剧情、隽永别致的唱腔,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特别是他为燕燕创作的“公子的青衫”唱段,这段长达10多分钟的[慢四平],是吕剧第一段青衣慢板,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感和自主自由的婚姻恋爱观。“作曲完成之后要集体讨论,我这个作品没讨论,刘梅村、袁来欣、武韬,这些领导专家都没异议,张斌还提出了表扬。”值得一提的是,原山东省吕剧团演员王毅(王筱梅)1957年调莱阳专区吕剧团(今烟台市吕剧院)工作,她到胶东的首演剧目便是《燕燕》。该剧在周边地区巡回演出,异常火爆,成为了名噪一时的保留剧目。

“《燕燕》算是成名作,我到胶东去采风,调研地方戏曲音乐,黄县、蓬莱等地,他们都认识我,说这是写《燕燕》的苏智来了,说明这个戏在当时确实有影响。”之后,苏智又为《挡马》《王小赶脚》《三关排宴》《箭杆河边》《东风解冻》等各类剧目作曲,在五六十年代便成为了吕剧作曲界的中坚力量,与张斌、李渔、丁博民并称为“吕剧四大作曲”。

他为学习百家之长、为创作经典旋律而付出了双倍甚至更多倍的努力,他的每一个曲子,都要求优美动听、深刻动人,要写出个性、写出意境、写出感情,要有所建树、有所成绩、有所突破。为了作曲通宵不寐,多次推倒重来的例子不可胜举,甚至根据旋律需要亲自操刀改词。正因如此,一系列名剧名段在他的笔下问世,一阵阵经典旋律从他的指尖流出。

有人说,苏智不算是个聪明的人,但确实是踏实勤奋的人。“吕剧是有来源的,不论是孙中新、还是时殿元,这都是剧种的源”,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曲子,他尽己所能学习剧种之“源”,同时又在汲取着能为吕剧所用的相近艺术形式的素材,“我们过去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梆子戏、越剧等很多剧种中学习,化成了吕剧自己的东西”,苏智与他伙伴们所创作的作品,又形成了新的流,汇入了艺术这条流动的河中。

与妻子周丽斌

关键词:苏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