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民间生智巧,器物载乡愁——观潘鲁生“民间美术中的虎”

民间生智巧,器物载乡愁——观潘鲁生“民间美术中的虎”
2022-03-21 17:05:3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曆史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急剧转型的时代语境下,来自乡土的传统工艺发展也面临著新的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赋予乡土手艺物件以乡愁意义,在公共文化空间探讨了传统民艺的价值属性及其进入当代社会的可能方式。整个展览以乡愁记忆与民俗文化为主轴,通过特色民艺专项陈设、生活场景还原、数字技术演绎等空间叙事等手法,以物态“标本”勾勒出了传统农耕社会齐鲁乡民的造物理念和生计模式;在展现山东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乡村民间艺术的同时,诠释了“传统民艺的文化原生动力”。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一方水土孕育的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以造物活动为中心所创造的活态文化传统。农事耕作,衣食住行,皆以器用为法度,形成了“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

民艺造物不同于艺术家个体化、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某项民艺品从原型初创到最后改良定型,往往凝聚了无数代实践者集体创造的智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东地区农作耕具即是这种创造智慧物化形态。在北方旱田耕作方式中,犁、耙、耧、锄就是最为基础的农具组合。犁是以畜力耕田的必备之具。山东的犁多为铧式犁,由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铁质铧刃构成,通常套上牛、骡类牲畜牵引,用来松土、耠沟、合垄,为播种做准备。构造上,犁把、犁底、犁鑱组成45度前向斜角,能够在耕作时让犁铧轻松扎入土层,翻起底层的泥土。这种犁具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来,结构上没有太大变化,成为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农作模式的主流农具。与犁配合使用的农具也各具用途,耙用于耘田,耧用于播种,锄用于除草。借助这些合用的工具,农人可以精心照料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收之年。”正是因为这些巧妙智慧的农事工具存在,齐鲁人民才能够“用天之道,因地之力”,遵循著农事节律,开辟良田,精耕细作,通过辛勤劳动收获丰收年景。

春耕夏耘,经过两个季度的精心培育,多数农作物会在农曆九月成熟。农人收获加工粮食所用的农具主要由镰、铡、锨、叉、箕、斗、扇车等。扇车俗称风扇车,结构精巧,是用于清洁脱粒后的小麦、粟米、高粱、大豆等粮食的农具。山东扇车一般高1.5米,长2米,由车架、外壳、风扇、喂入斗、调节门、出粮口、出糠口等构成,西汉时期已经被创造出来。工作时摇转风扇,开启调节闸板,让穀粒及杂物缓缓落下,穀物在下落过程中,分量较轻的杂物被吹出机外,落下的穀粒由出粮口排出。这一操作过程能够去除穀物中的壳和瘪粒,替代了耗费力气的人工扬场劳作,既能够做到颗粒归仓,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筐、篓、蓝、盒皆为盛器,是山东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之器。从田间地头的采摘收获到农舍院落的物品盛储均可使用。制作这些器物的草柳苇葛在乡村的河岸、洼地随处可见。农人多于秋后农闲时节,到荒地收割草柳,带回家编织新筐新篓,用于替换或补充在使用中损坏的旧物。食盒是此类盛器中工艺较为複杂的品类。民间艺人常选用深色的蔑片,在器物表面编织出万字纹、双喜字、团花纹等形式简洁的装饰纹样,传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山东地形地貌平原与丘陵相间,为了适应这样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发展了种类齐备、样态丰富的交通工具。独轮车是丘陵地区最为常见的轻便型运输工具,它的车轮多为木质,有大有小。小轮型独轮车为平车盘,车轮在结构上位于车盘之下。大轮型独轮车车轮高于车盘,将车盘面分成左右两部分。独轮车车身为双把构造,便于操作者持握推动。大型独轮车车盘盘面大,载物负重多,因而两车把之间配置了“车袢”,推车时车袢搭于肩上,起到了稳定车身和助力作用。太平车适用于平原地区的常见交通工具。车型为长方体结构,通体由槐木、椿木等硬木制成,车盘下有四个木制轮毂。周身用铁铆和木楔固定,轮毂用厚厚的铁片镶边,人力和畜力皆可牵引,运载行进时十分平稳牢靠,深受鲁西南平原地区民众喜爱。由此可见,这些农事器用是人与大自然沟通最为合宜的“界 面”,它们塑造了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方式。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