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李想集锦】(74)|纪念母亲节,重温22年前为母亲拍的电视片

【李想集锦】(74)|纪念母亲节,重温22年前为母亲拍的电视片
2022-05-09 15:28:1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身世寒

我们的母亲名叫苏慧,苏醒的苏,贤慧的慧。可是,直到二十世纪最后一年,很少有人知道母亲的名字。小时叫苏大姐,出嫁后叫李二嫂,李二妈,后来叫李二奶奶。似乎是命里注定,母亲毕生依附于人、奉献于人。母亲去世后,近百只花圈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李奶奶千古。

直到身边母亲告别前三个小时,追悼会的横幅上才打出她的名字:苏慧。

母亲1929年古历6月21日出于建湖县湖垛镇南的严桥村。这张照片是母亲出嫁前的故宅,在八十年代初拆掉了。

由兴桥沿黄沙河而上,行船70里,就到了湖垛。上岸朝南跑三、四里路就到了严桥。

(画面:从兴桥轮船码头顺河而上,船只远去)

我们的父亲也出生在这个村。建湖在扬州与淮安之间,大运河东边,属里下河流域,农民以种水稻为生。而在宋代出了一个范仲淹,他修了一道范公堤。堤东是大海,而射阳是清末状元张謇在堤东开垦的棉区。父亲8岁那年,祖父沿黄沙河而下搬到兴桥,那时兴桥是刚兴起的集镇,只有五、六户人家。

外祖父是在建湖南有点名气的乡村私塾教师,会说英语,能弹琴,曲高和寡,才殊寿短,42岁便撒手西去。母亲一族,是眉山堂后裔,系苏东坡后人。母亲记忆惊人,背着弟妹,一边干活,一边在窗外旁听,读了四书五经。一本《古文观止》,母亲多能背上。直到60岁后,仍然能大段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

外祖父重疴緾身时,母亲十五岁代父教书,可算是中国最后一代私塾教师了。上数三代,母亲家族都是私塾之家,幼蒙庭训,且性格温和,遇事让人,是属于典型的温良恭俭让的女性,我们从来没有见她发过火,也没有听到她骂过人。

母亲出嫁第二年,外祖父去世,六年后外祖母追随而去。母亲四个年少且幼的弟妹和以后出生的七个孩子,决定着母亲一生的忧愁与勤苦,这仿佛是命里注定。

1947年,母亲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父亲完婚,由一叶小船送到兴桥。在黄沙河南这个狭窄的房子里,生活了整整三十八年。

在这里,生养了四子三女,大姐桂萍早年夭折。

母亲到兴桥时,这里归盐东县管,而盐东县委秘书长沈文涣是母亲的姑父,父母亲开始在胡特庸手下的盐东县委宣传部下属的新华书店工作。大军南下时,沈文涣安排父母一起接收苏州民政局。因为家境困难,父母没有去,失去可能有的前途,从此就在兴桥这个地方生下我们弟妹。

母亲在兴桥38年,始终为三件事滋扰。一是让丈夫与儿女能吃饱饭,穿暖衣;二是子女及妹妹的职业、前途与娶嫁;还有盖房子搬家。

祖上分给父母的只是临街的狭狭的两间草房和一个条台。后来草房翻盖成瓦房;子女多了,又在上面盖了楼阁子。

图片

父母亲在老家的照片

后面狭长的过道只有两米多,开门是人家后墙,阴山背后,晦暗而潮湿。冬天冰凌很长,走路常滑倒。1986年邻居盖楼房,过道里一点阳光也照不到。父亲气得日夜难寐,母亲劝还是忍让为上,被迫到县城合德单位刚分给弟弟的红房子居住。

直到1990年国庆节,父母在合德街北头才有了自己的居室,在这里住了五年。

1995年国庆节,父母在兴北五村盖了楼上楼下的新房。从此结束漂泊生活,居有定所。67岁盖房,绝非易事。母亲走在路上,连一块块砖头角也拾回来。图片

然而,在这里仅仅住三年零十一个月,母亲便长辞不归。后十一个月又多是在医院度过的。最终,母亲是在这个房子走的。

饥荒苦

母亲一生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在她还清醒的时候,无锡的舅奶奶来了。母亲交代说,老舅奶奶喜欢吃虾、吃膘,吃得慢,你们要夹菜给她。

李悦来了。母亲叮咛,不能打宝宝,人家就是一个孙子,爹爹奶奶惯哩。

李昕来了。母亲提醒,该要个孩子了,你爸爸妈妈老了,等着抱孙子。

李由来了。母亲告诫,身边不要带钱,坏人盯着你,叫爸爸妈妈不放心。

父亲日日守候在医院。母亲嘱咐,你脾气该忍忍,心脏不好,出事叫儿女担心。

操不完的心思,道不尽的忧愁。母亲的胸怀有多宽广,说不清,什么事总搁在心里,总为别人想了又想。

父亲少时,不会干活,一直到老,都是母亲服侍过来的。

服侍儿女又操起孙子孙女的心思。

(照片:为棉棉喂茶水,照应李想、吴小敏)

五十年的坎坷,母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烧纸钱》曲起,低音)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带队去福建砍伐毛竹,大舅去南京龙潭挖煤。母亲带着我们弟妹四人度日,李锦,7岁;李颖,5岁;李洋,2岁;李柏,刚刚出生。当时两个姨母与大舅母一家来兴桥,吃糠咽菜,熬过最为艰难的日子。

在吃食堂后,数月不见米粒,成顿成顿的胡萝卜缨子、马荠菜与徐徐菜,全家人都得了青紫病。那怕是胡萝卜缨子,母亲也是让儿女先吃,吃剩下的自己再动筷子,常常一顿两顿地饿着。

除了青紫病、浮肿病,因饥饿引起的胃疼时常折磨着母亲,面色发黄,额头上冷汗如珠,是我们少时常见到的母亲的形象。

李洋小时候容易大憋气,一口气上不来便憋死过去。是母亲一次次抓着头发,捂着屁股,把他从死亡线上救过来。同在照相馆工作的人一次次说“没用了,扔了吧”,而母亲总流着泪,不松手。

李榕小时容易哮喘,母亲总抱着她,用“氨茶碱”救活她。兴桥人回忆那一段悲惨的岁月,没有人不夸母亲的贤惠与坚强。

(母亲遗像。《烧纸钱》曲由低音变高音,歌声“儿多苦多”6句)

母亲这辈子从不向人索取什么,从不夸耀对别人有帮助,也不指望别人来报答。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总以涌泉相报。哪怕在垂危之际,护士来打针,母亲总以微弱之声说一声“谢谢”“难为您了”。

“十年媳妇十年熬,再熬十年成婆婆”。母亲对公公婆婆尽媳妇之礼,可是自己当了婆婆,却还象做媳妇一样。见了媳妇从不高声大语,总是笑脸相迎;从不对儿子说媳妇的一句不好。每到媳妇女婿家老人过生日,总要提前提醒自己的儿子女儿要尽晚辈之礼,每到过年,总要催问儿女有没有看望过岳父岳母与公婆,年礼准备好了没有。遇到事情先怨自己考虑不周,或批评姑娘儿子,从不说媳妇女婿的不好。

遇到好吃的,甲鱼螃蟹,母亲总是说吃了头晕,不肯尝一尝。遇到儿孙饭碗根脚,总是自己吃。儿孙满堂,一大家子二十口人,母亲总是忙得团团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腿酸了,胃疼了,头晕了,也不吭声,直到自己躺倒,起不来。

持家难

(挂在堂屋的一条垫被,补丁连着补丁。)

这是母亲为我们留下的传家宝:一床普通的垫被。这是我们整理遗物时找到的,母亲一直垫在她的床下。

本来准备扔到垃圾堆里,李榕看到这床小小的垫被是母亲用碎布角拼起来的,当时就抱着垫被哭得泣不成声。女儿不知道母亲还有一床由100多块碎布缝起的棉被,悔恨自己的粗心。

母亲的俭朴,也许是长期贫穷困苦逼出来的。然而,在我们日子过得宽绰以至乡邻们羡慕不已时,母亲仍然这么节俭。

李由(母亲的大孙子)

“这床垫被,是奶奶在四爷家住的时候缝的。我问奶奶,现在日子都这么富了,买个新的吧。奶奶说,奶奶老了,不讲究,盖这个也一样暖和”。

李榕(母亲的小女儿)

“我与三哥数了,这床垫被是由108块碎布缝起的。最小的一块只有手指甲大,0.9公分宽,2公分长,用放大镜看,是用28针缝起来的。这块黄布是市面上刚有涤确良时,我1978年参加工作时做的衣服,20多年了,里面还有吴小敏的棉裤、李想的棉袄、亮亮的外罩,棉棉的大衣,丹丹的棉衣。妈妈在为孙子孙女做衣服后,把碎布角都存起来,然后一针一线拼起来做了这床垫被”。

我们家早已不再贫穷,弟妹六人都为父母买衣服,从头上帽子到脚上袜子。然而母亲生性俭朴,习性难移。在家里,不仅是一床被,象这样补丁摞补丁的衣物有几十件。

图片

母亲晚年缝的百补被

关键词:李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