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桌办公,乔大壮书法深得鲁迅欣赏
乔大壮,名曾劬,字大壮,室名波外楼,时人尊称波外翁。1892年正月生于四川华阳,少年时期进入京师大学堂前身北京清译学馆,专修法语,多次受到外文总教习辜鸿铭的鼓励。毕业后就职学部图书馆(后并入北京图书馆),精研目录版本学,1912年起供职于北洋政府教育部,与周树人(鲁迅)同在教育司第一科,亦为佥事。乔与周两个人对桌办公,这样同事了四年多。在鲁迅日记中多处提到乔大壮,甚至“自集《离骚》经句为联,托乔大壮写之”。原句是:“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此联一直挂在北京宫门口西三条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西墙上(原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可见鲁迅是十分欣赏乔大壮书法的。
1925年乔大壮与周树人辞去教育部之职,周当年南下上海,乔大壮则于1927年到达南昌,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后,他辗转各地,1935年以国民政府实业部秘书受聘,兼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讲授词学、书法篆刻艺术。蒋维崧此时正在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他是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名峻,又作畯,字峻斋,室名费白日宦、归网室。蒋维崧出身诗礼之家,从小打下良好的国文基础和书法底子,1931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实验中学,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黄侃、吴梅、胡小石、汪辟疆等。
乔大壮受徐悲鸿之邀兼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20岁的蒋维崧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展现出不凡的天资与基本功,颇得乔教授的赞赏,他专为蒋维崧指点,并将蒋维崧书法篆刻作品介绍给潘伯鹰、徐悲鸿、罗家伦、徐森玉、谢稚柳等名家,他们也经常托蒋维崧刻印、写字,使其声名鹊起,成为圈内冉冉升起的一颗艺术新星。1938年,蒋维崧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助教,并随校西迁至重庆,在那里与乔大壮会合。那时正是中华民族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大批文化名人云集重庆,形成中国文化高地。在乔大壮的引领下,蒋维崧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文化界大咖,包括于右任、章士钊、张大千、董寿平、沈尹默等。
蒋维崧先生
介绍认识沈尹默,共同培养民族文化传代人
乔大壮到达重庆之后不久,便离开经济部(原实业部),受聘于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担任院长的监察院,与书法家沈尹默成为要好的同事和同道,共研书法、诗词、篆刻。乔大壮比沈尹默小9岁,常以兄弟相称。1939年,一部分在重庆的篆刻家起意组织印社,乔大壮忙前忙后。巴社成立,乔大壮亲任社长,章士钊、潘伯鹰、谢稚柳、沈尹默、徐森玉、蒋维崧积极加入,队伍壮大。巴社并无固定活动场所,一般是轮流在会员家中和办公室雅聚,一周一次,展出近作和所得文物,品评交流,互鉴互携,互赠得意之作,态度极为认真。
1943年,巴社编印《巴社印选》(第一集),首次印制仅有40册,乔大壮亲笔作序:“作者八人,气类有徵,甄匋日广,可不谓之盛乎。”印选线装石印,古风扑面,典雅厚重,收录了谢翰华、蒋维崧、曾少杰、高明、黄石、陈敬先、徐文镜、朱景源等八位时誉甚高的篆刻家的作品。
经乔大壮引见,蒋维崧与沈尹默(1883—1971)相识。当时沈尹默书法、诗词已然了得,被赞誉为与于右任齐名的书法家。此举彰显了乔大壮为人之大气象和对蒋维崧期望之高。沈尹默不负好友重托,拿出看家本领,引蒋维松书法、诗词步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