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义”是形势逼出来的,也是良心逼出来的。公冶祥锋被夜里的敲门声吓得腿肚子转筋,不敢开门,结果敲门的那个闺女被鬼子抓住,第二天就给活埋了。那个闺女临死前说:“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兄弟姐妹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大家醒来吧。”她自己跳进坑里,用褂子蒙住脸,她是要脸的人啊!公冶祥锋感觉自己昧了良心,夜里再也睡不着觉,感觉自己死都不能闭眼,后来有个算卦的说:“你三个儿子,不能待在家里,得出去!”公冶祥锋就把三个儿子送去抗日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芝镇说2》中这样写道。
汪林肯说:“人啊,就像这条浯河,如果没有两岸夹着,就会半路上散漫着消失了,正是有两岸约束着,才流向了大海。”这是芝镇人面对灾难的态度,也是积极向上的自我要求。
在生产、生活中,他们认定懒散二字,是立身之贼,过日子不能“慢撒气”;当遭遇劫数,他们则不会轻易下跪、认怂:“力虽可穷,气不可夺。”“人跪着,看着狗都高啊。喝了站住花,身子跪着,心也要站着。”
这就是芝镇人的气节,芝里老人有句明志诗:“秘语群芳花姊妹,人无气节是凡材。”
芝镇人注定不是“凡材”,他们对人生看得通透,又懒又馋又好醉的“王三又”都知道:“割麦子,割得快的,割得慢的,割得不快不慢的,都一样,到地头找齐。”“其实人呢,到末了儿,老了,是坟头找齐。风光的,倒霉的,发迹的,落难的,最后是坟头找齐。活着就是这个样,不论酒度数多高多低,不论茶浓茶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能尝出不同的滋味。”王三又即使参透了人生,也极为“穷讲究”。他屋里十分局促,只能在炕下面一小块地方读书,却美其名曰“半炕书斋”;他家院子没有院墙,却竖了个破门框做“门楼”,每天出来进去,必定走“门楼”,“进门前,先咳嗽一声,做个开门的姿势,把衣领子往上一提,挺胸抬头,大步迈进去。其实那儿没门。”王三又“眼前无门,心中有门”,他心里的门,是一种极低限度的“节”。
元代程文说山东人“敦厚阔达而多大节”。如果说王三又的行为,是有些迂腐甚至穷酸的“小节”,当他女儿被日本人糟蹋后,他毅然走上了抗日道路,变成了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大节”。
像王三又这样走上抗日道路的边缘人还有很多,甚至不受芝镇人待见的几个小人物,比如小黑母鸡,她曾不知廉耻的混迹于日本人炮楼,以出卖色相为生。但为了营救赵二小姐,她不计被赵家赶出家门的前嫌,挺身而出,最后被变态的鬼子咬掉了“玉雕一样玲珑剔透”的鼻子。
在《芝镇说2》描绘的英雄群像中,那个会炒菜的芝镇人冯四少让人印象深刻。他因为被逼去日本人的炮楼,做了顿芝镇小炒,回家后“看什么都碍眼,抱起酒葫芦一顿猛灌。”他为那只给日本人做过菜的手感到羞耻,竟“一手伸进炉膛里,滋啦一声响,冯四少的右手被烫成了鸡爪子。”
《芝镇说2》中,还写了几位心怀大节、大义的红色英雄。护送干部去延安的古廷安,被鬼子包围,打光了子弹,毅然跳了悬崖。神奇的是,他“并没有死,他挂在一棵柏树上,挂了两天,居然活了。”
理想纯粹的曹永涛被冤枉,接受党内隔离审查时,却安慰其他受牵连的小同志:“别担心,还是要忠诚、老实,要相信什么都会弄清楚的,活着弄不清,死后也会弄清楚!事实会证明我的赤胆忠心。”后来大雨滂沱的一天,在与敌人的混战中,他们那些被隔离审查的人,“手牵着手,步履维艰,看守人员又不敢松绑”,遂被流弹射中牺牲。
《芝镇说2》中有句诗:“不求一时荣,但争千秋誉。道大世难容,我还行我素。”不管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是被政治斗争冤枉了,芝镇人心中的大节、大义,从来没有动摇过、改变过,虽九死而未悔。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