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秉持包容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中华大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程,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周代实行分封制,客观上促进海岱、燕辽、江汉等族群融入中原文明发展进程。秦汉王朝缔造了统一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结构,西汉南越王国引入中原的礼制、技术和文化,使岭南地区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建有四座北魏帝陵,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其汉化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缩影。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的都城基本格局与中原无异。清朝则沿用明代的京城和皇宫建筑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也多有承袭损益,显示出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原农耕文明的认同、吸纳和创新。它实证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镶金兽首玛瑙杯的造型,与起源于古希腊的酒具“来通”相似,“来通”曾广泛流行于中亚、西亚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传进入中国,让我们见证两千余年来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图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镶金兽首玛瑙杯。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023年6月,“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君宜高官”铭文铜镜、《论语·尧曰》古注本等文物,不仅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辐射影响远至新疆,也展现出新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和文化认同。虎纹圆形金牌饰、镶嵌红宝石金面具、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等,则反映出中华文明对各族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从中原途经新疆西行至中亚、西亚,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就已存在一条文化交流长廊。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冶炼技术以及小麦、大麦、山羊、绵羊等作物家畜传入中国,并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汉唐将中外文化交流推向一个高峰,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印刷术远播海外,诸如西瓜、葡萄、胡萝卜等水果作物,金银器制作技术,宗教文化等传入中国。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带有萨珊波斯及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金银装饰和器物造型经过融合改造,形成中外合璧的唐代金银器艺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莫高窟,作为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同五台山、云冈石窟以及道教遗存青城山、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世界遗产共同构成多元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