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旸教授很多年,可以说是见证了他的学习工作经历。他赴英国攻读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使他从对设计的理解到对设计学的认识都带有强烈的国际前沿意识和英国研究的系统与严谨。从他近期出版的《世界工业设计研究发展论述》(以下简称《发展论述》)与《创新·教育:设计学实证研究范式》(以下简称《研究范式》)两本书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系统梳理、借鉴吸收西方设计学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立足多元学科介入设计学,明确设计学“研究问题”价值
首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张旸在两部新作中对“研究问题”的研究。我惊喜地看到国内学者第一次对“研究问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且在它们之间建立起逻辑关联。这样一来研究就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具有被提出的必要性,有自己发展的轨迹,有最终的完结点,而完结之处又能够回到研究的最初目的,读起来让人感到逻辑清晰,赏心悦目,心中的疑问随着研究的进展被逐一解开。
随着设计自身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被引入设计学研究。设计学研究对于设计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张旸对我国设计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着相当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这或许正是目前国内设计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被忽略的一个实际的问题,即不同的观点和概念的引入目的和意义并不明确,是为了帮助我们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还是在整个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抑或仅仅只是为了用不同的术语和概念来包装自己的研究?西方设计研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这其中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概念,最具价值的恰恰是关于研究问题的建构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连贯性与发展性。”同样,在他的《研究范式》自序中也指出:“⋯⋯尽可能呈现出每一部分,因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研究问题,什么是研究目的,以及什么又是研究目标’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往往很难有准确的认知。但实际上作为研究者,如果真正搞清楚这些问题,那么对接下来的研究将大有帮助。”这两段论述都体现出张旸对设计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即“研究问题”本身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思考。
这方面正是当下的设计学研究所欠缺的。我们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填补空白,热衷于开辟所谓前人未曾涉足的研究领域,但对这个新领域是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因为缺少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与反思,其研究目的和意义经常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一句话带过,总认为没人研究过的我来做,大家应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很少对研究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论证,更别说是对某一问题或研究进行有延续性地拓展和完善了。写作思路也过于个性化,缺少学术的意识,遇到问题侃侃而谈,自主观点虽然多,但基本都缺少有效的论证。这种“自以为是”的空中楼阁式的研究,其结论往往也不能填补学术及文献的空白。所以,正如张旸所言:“建构一个深思熟虑的研究问题,设计一个承前启后的研究过程,以及获得一个引发思考的结论正是当前设计研究所需要参照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