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的现实塑造与多元表达
现实塑造
主题创作
叙事目的
写实具象
现实记录
历史再现
宏大主题
塑造能力
我们有两部分的创作,一部分创作是具象写实的,是从现实生活里面走出来的作品,我们大家在基础课中去练习塑造人物造型,包括画他的生活、画他的场景,这需要一定的训练和能力。如果要创作研究现实绘画、叙事性等绘画,它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和技术,虽然说现在ai技术可以,但是最后画面出来的造型是刻意的,他一定要通过手和眼的训练之后所呈现到你画面上时,它的结果才是比较符合整个画面场景需求。如果说你没有经过训练,只是拿一些照片直接对照描摹出来,怎么看它都是不顺眼的。虽然也有一些用照片方法来画画的艺术家,你可以用照片参考来进行创作,它的作品可以做成一个新的观念、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但不能依赖照片来创作。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来看,我个人觉得他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创作一件好作品。从目前来说,这是比较可靠的路径之一。全国美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通过现实塑造而产生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表达作品,我们在选择什么样适合的展览进行投稿,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你投了以后如果落选就会很伤心,可能不是因为你画的不好,实际上是因为你选择的表现形式跟展览要求的不一样,决定了你的作品能否进入评委的视野和展览平台。
当下具象题材
主观表现
造型夸张
语言提炼
还有一种具象表现的,比如王玉平先生最近上海的展览,看到他的塑造能力非常强,但是他画的题材日常化,在塑造对象的过程中他们相对比较主动、比较概括并且也很纯粹。特别是我们去看展览的目的就是找到自我认知,事实上我们受外界的影响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局限,不知道我真正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只有在跟大家不断地交流过程中、在不断地看展中、在不断地创作中,才能发现我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一个艺术家在某一个阶段里,只适合做一件事情,不是说什么都去做。你看整个美术史的时候,你在里面只是一小点而已,当你正走着路的时候,你就被撞车,所以说有时间就多去看展、去看美术史、去了解整个美术界发生的事情,目的是避开很多,走属于自己独特的一条道路和路径,这是我觉得每个艺术家要有的一个自身的认知,这样看展的时候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