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赵树丛:清明·父亲

赵树丛:清明·父亲
2025-04-04 14:32: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供图)

我浑身处在极度疲劳之中,十几里路,平时要近两小时的路程,怎么就跑去了那儿,简直像做梦一样。于是,我写了梦想和力量。老师看后微笑了,没有再给予批评,只是讲了些注意安全之类的叮嘱,还说写作文要入情,你写得入情了。

我最高兴的是,因父亲来学校找过我,老师把我送回了家,说明了情况,父亲没有当面责怪和体罚,只是几天都不理睬我,这就是现在经常讲的“冷暴力”吧。

我打开大脑中所有的记忆神经元,没找到任何父亲和我嬉戏玩耍的留痕。儿时唯一同乐是经常给我一些不着边际的谜题谜字。我答对了他会开心。有一次,他出了一道题,“隔墙侧听人分银,每人七两剩七两,每人半斤差半斤,问你多少银子多少人?”家乡方言中,人和银是不分的,又加上七两和半斤是指十六两一斤的老计量秤,我费了很多周折才搞明白。还有,他认识的都是繁体字,给我出的字谜我也不得要领。有一次,他说,“头带高帽二斤整,足穿大鞋整八斤,怪哉怪哉腰里鼓出一个眼来。”我怎么也没猜出来。原来就是一个质量的“质”的繁体字。我就把同学给我出的字谜给他,“田字出了头,不是申甲由。”他也被难住了,实际上就是一个简体“电”字。这样的文化知识不对称经常出现。后来,随着我上中学大学,他索性不再管我学习的文长武短了。

父亲性格倔犟,但为人友善。那个年代,我们那个村子,是一个经常贴上标签和政治符号的村。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工作组、五七干校学员、甚至返乡改造对象等来到我们村,村干部派饭,我家是轮派最多的户之一,来吃饭的或住我家的人都成了我父亲的朋友。他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帮烧开水,帮修鞋,甚至帮写上诉信……父亲那个年代,现在看似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家家生计的大事,缺粮,缺柴,缺油,缺钱。因为物质短缺带来许多坎儿和碰撞。

有一个乡邻大爷的儿子远在四川工作,不能经常回来看望父母。老人对孩子所谓不孝忿忿不满。我父亲说,孩子太远,工资不高,也是缺钱,蜀道难,路远更费钱。父亲写信给远方游子,老人的儿子便每月寄回三元钱给老人,大爷高兴了。父亲说:“过日子,家家都是过坎,过难的日子。”其实,在哪个年代,温饱这个问题也始终是我家长年难念的经,像父亲身后那长长的影子,离不开他。有一年他因腰疼和体力下降到医院求医,大哥卖粮筹钱为他做了手术,切掉了一个肾。出院时,他把剩余的钱全凑给了同病房等待做手术的病友。

父亲不善饮酒,喜茶。家景并不富裕,他喝茶的习惯却近乎成瘾。

我很小从他那里知道许多关于茶的名词:茉莉花茶、珠茶、玉兰香、旗枪、老干烘、红茶末、黄芽等。

后来我到皖西南茶乡当了市长,才知道他说的有些是靠谱的,有些却是茶贩子的忽悠之说。有了好茶,他特高兴和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浯河北有一个集镇叫临浯,离我村有十余里地,五天一集。父亲是经常去赶集的,但他去的唯一去处是茶水铺。多数是自带茶叶,与茶友共同品尝,摆龙门阵,以至于后来茶水铺老板娘的女儿成了我的嫂子。我大姐做家务最小心的是父亲的茶器,我二姐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大学毕业第一次发薪,都是给他买包茶。我还给他买了一个大件,博山瓷厂制造的有毛主席咏梅词意画的一套茶具,他爱不释手,特别珍惜。

关键词:赵树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