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任务部署,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启动《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项目。作为项目创作阶段的重要实践环节,2025年7月4日至8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带队,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和校内师生代表共40余人组成考察采风团,赴河北阜平、正定及山西长治考察采风。本次活动循着校史脉络深入革命旧址,挖掘历史细节、汲取艺术灵感,以艺术语言诠释红色教育基因,践行“用艺术再现奋斗史诗、以画笔传承红色血脉”的实践目标。
第一站:河北阜平
华北联合大学旧址
——山坳里的教育丰碑
7月4日,采风团成员踏上河北阜平这片浸润着历史的土地。阜平县是华北联合大学坚持办学达三年之久的地方,成仿吾校长简朴故居的木门、各学科教研室所在的老屋、斑驳的墙垣、低矮的房梁、简陋的土炕,都在无声诉说着“背着包袱行军,放下包袱上课”的峥嵘岁月。
作为敌后第一所高等学府,华北联大顽强办学九年,足迹遍及数地,为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各条战线工作作出重要贡献。采风团成员深入平房村的青石巷陌与古朴院落,以油画、国画、水彩等多种艺术形式,刻画太行山村民淳朴坚韧的神情,记录这片红色热土的印记,将革命先辈在敌后办学的艰辛坚守所淬炼的精神品格,凝铸于画作之中。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根据地的记忆宝库
7月5日,考察采风团一行前往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该馆北倚菩萨岭、南临胭脂河,依托1948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而建。
“阜平是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也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通过丰富的史料与实物展品,采风团全面回顾了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历程,深入了解华北联合大学与边区军民并肩奋斗的历史。成员们仔细观看实物、研读文献,将反映当年华北联大师生学习、生活和战斗的原始史料,作为后续创作的坚实依据和鲜活素材。
第二站:河北正定
华北大学旧址
——胜利前夕的“干部熔炉”
7月6日,采风团探访了位于正定解放大街128号(今二五六医院营区)的华北大学旧址。其主体建筑为1858年修建的天主教堂,1948年被征用为校舍后,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空间——华北大学核心教学区。长条木椅代替祷告席,圣坛化作讲台,侧廊“团结、前进”的标语格外醒目;教堂东侧的“栖贤楼”(校长吴玉章故居),木质楼梯仿佛仍回荡着深夜讨论的余音;教堂前广场更是理论学习、艺术排演、军工生产浑然一体的多维度育人现场。
华北大学汇聚五湖四海的进步青年,为新中国建设锻造大批亟需的骨干力量。虽仅存续两年,却以近两万毕业生浇筑新中国建设基石,“教育救国”的火种深植于后来者的精神谱系,“窑洞大学”精神在此延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