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结合美院下乡写生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谈谈基础部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安排和优势?
白晓刚:一、以“档案化学习”深化实践沉淀,强化艺术感知与反思能力。建立系统的学习档案制度,鼓励学生通过速写、文字感悟、影像记录等多元形式,实时捕捉下乡过程中的所见所感:速写训练强化对形态、动态的快速把握,贴合社会对艺术人才“快速提炼生活素材”的需求;文字总结则推动学生从“被动观察”转向“主动思考”,比如记录不同地域的人文差异、自然景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让写生不仅是技法练习,更成为理解社会的载体。这种“记录—总结—反思”的闭环,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的创作素材,同时培养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为后续应对多元社会需求(如主题性创作、公共艺术设计等)奠定基础。
造型学科基础部学生“一封档案”
造型学科基础部“分系大会”
二、“专业+思政”深度融合,培养兼具艺术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将写生实践与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结合,通过写生红色遗址、绘制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理解历史脉络,强化“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红歌传唱、下乡回顾展等活动,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