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对话王鲁湘 | 沥尽黄沙始到金

对话王鲁湘 | 沥尽黄沙始到金
2025-10-22 15:31:0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第七届娄商大会隆重召开之际,著名学者、文化评论家王鲁湘先生专程回到故乡娄底涟源,为家乡发展献智献策。这位从涟源走出的文化名家,始终以深厚的学养和炽热的乡情关注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与发展实践。

当前,涟源市文旅发出湘军摇篮、围城故地,山水涟源欢迎您”的邀请,全面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王鲁湘先生对故乡文化的深刻解读,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涟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我们打造这一文旅品牌提供了深厚的学理支撑。他关于文化发展要尊重内在规律、构建艺术与学术良性生态的思考,对于当下涟源推动文化繁荣、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随着这位涟源籍大师的文化视角,重新发现涟源山水中所蕴藏的精神基因与时代价值。以下是访谈原文。

在见到王鲁湘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化名人的想象更多地倾向于脸谱化:一丝不苟,高深莫测,侃侃而谈。去年娄商大会后,王鲁湘答应留出一个小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依然是侃侃而谈,谈至兴起竟忘了时间。然而,坐在我们面前的王鲁湘丝毫没有距离感,里面一件卡其色衬衫搭配黑色毛衣,外面套一件咖啡色休闲西装,一条工装蓝色裤子,脚上一双简单布鞋,显得随性随意,他戴一副无框眼镜,头发并没有梳得很整齐,鬓角的白发随意地暴露在外面。

有人曾这么形容王鲁湘:他有一种深沉的幽默感,让人始终可以保持对他的心领神会,然后,在大笑的同时思索。甚至赞叹他对知识的信手拈来,“像是一个中国文化的GOOGLE或者百度”。的确,王鲁湘善于讲故事,上下五千年,旁征博引,令人很轻易地进入到他的故事里。我们听王鲁湘慢慢讲述,一个你不知道的王鲁湘和他眼中的故乡。

记者:王教授,作为在湘中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文化名士,我们很想知道你在娄底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

王鲁湘:我在邵阳出生,却和涟源共成长。1952年,涟源从过去的湘乡、安化各划一部分,组成一个新县城,而我随父母来到涟源时刚刚2岁,算是这块土地上的第二代移民。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新四军,上世纪40年代参加革命,随四野大军一路南下,在湖南参加了湘西剿匪战役,剿匪胜利后留在了地方。当时新解放的地区急缺干部,父亲成了建国以后第一批军转干部。我母亲也是随南下工作团来到涟源的。他们都是北方人,随着革命的浪潮来到湖南,并且相识、相知、相伴一生,生下了我们兄弟几个,就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直到去世。在这块土地上,我父母奉献了他们生命的一大半时光,我们兄弟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在杨家滩参加高考,1978年3月接到湘潭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才离开了涟源。

我在涟邵矿务局利民煤矿红桥工区当过3个月的绞车工,1978年1月领到了第一份学徒工工资18元。绞车工不用下井,比在井下安全,在所有工种中已经算是挺好的了。但是,在井口虽然可以避开冒顶、塌方的危险,却随时得防着瓦斯爆炸。上次康移风到北京办展览,他画了很多矿工,在研讨会上,我就想起了那时候在煤矿工作的经历,想起了我们全家人其实都在煤炭系统工作过,想起了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这代人,尤其是煤矿工人付出了血汗、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来维持中国能源一贯的低价政策。因为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结构,在能源中占有特殊的比重,煤炭价格低就可以保证高端能源被控制在一个被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也就保证了所有下游产品的价格。涟邵的煤矿工人用他们的智慧、青春、汗水和生命铸就了娄底的工业基础,他们可歌可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造就了魏文彬、谭谈、康移风等一批文化名人。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王鲁湘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