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调任涟源县工会主席兼县体委主任后,我也进入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文化环境里。县工会就在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馆一应俱全,每天都有各种文艺活动,还经常放露天电影,总之那时能享受到的所有文化生活全都在这里。在一个文化饥饿的时代,我足不出户,推开窗户就能看电影,我的所有爱好、特长也是在这样富足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
我之前跟别人说过一个观点:影响中国历史的文化人物,古代都在乡村,但近代几乎都产生于城镇。古代官员退仕后,一般都回到原籍去,城市在中国古代对文明的发展和推进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进入近代史后,因为有工业和近代商业,城市和乡村形成了对立的二元,成为城乡二元社会。这个时期的文化人物,大多都诞生于以县城为主体的城镇。他们一方面没有脱离农村,对农村和农业文化依然存有眷念,一方面又适应了一种剥离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环境,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这种激荡共振使其兼具城乡二元文化的因子,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张力,在创作上显示出巨大的创新力。沈从文、黄永玉都是这样。
记者:湘中地区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交汇之处,这几年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非常迅速。这几天你到紫鹊界、曾国藩故居等地进行了文化考察,也看了娄底书画院、湖南诸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等新兴文化企业,你对“娄底文化现象”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王鲁湘:很多人都认为娄底是一个相对封闭和野蛮的地区,这次考察后,我对娄底的历史文化认识不断加深。我发现娄底的文化结构很奇怪,这个结构和它的地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娄底是湖南的几何中心,湖南地形也是以娄底为界,往西进入山区,往东逐渐由丘陵进入平原。这在文化上也表现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原文化进入湖南以后,往西发展到涟源地区一直挺顺利,再往西就受到了当地土著人及其文化的抵抗,这里说的土著居民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的后人,和比汉人更早迁居此处的苗族、土家族人。一般来说,中原文化在平原或丘陵低山地区是一种强势文化,能够把土著文明同化或者消灭,或者将其逼到更深的山里去,所以才成为占据湖南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即“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并不是湖南文化的全部,二者不能划等号。湖湘文化是自宋代开始,中原的儒家知识分子来到湖南建立书院,培养学生,逐渐以儒家意识形态影响到湘江中下游相对开阔平坦地区的人们,从而形成的一种隶属于中原系统的文化。它是中原文化在湖南的一种特有形态,有学者称其为“儒家第三期”,是儒家在大陆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娄底文化是典型的两种意识形态交锋的过渡形态,这在建筑上就看得出来。如曾国藩故居和杨家滩的刘家大屋、彭氏宗祠属于典型的中原府邸式建筑,到了杨家滩、三甲会发现一些过渡形态的建筑,而新化的建筑风格突然一变,府邸式建筑基本消失了,变成了土家、苗家、侗家有的那种纯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木的梁架挑起一个大屋顶,下面是一个脱离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底层,是典型的西南地区土著建筑风格。所以说娄底文化、娄底精神,其实就是这两种文化经过长期对抗、长期并存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形态。其中的血性、野蛮、好勇斗狠是梅山文化的基因,充满反抗精神,不仅反抗中原文化,而且反抗一切权威和法治。很多人研究曾国藩和湘军,却不知道湘军的“狠”从何而来。湖湘文化属于“理学”范畴,是讲理的,而湘军大部分将领都出生在杨家滩、三甲,湘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好勇斗狠显然是受到梅山文化的影响。有人说曾国藩带湘军是“秀才带农民”、“以义理来解匪气”,这一点我同意。要研究湘军,不到娄底来亲自考察民风民情,不了解我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就根本研究不透、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