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有人认为“娄底文化现象”明显“热过了头”。你对此怎么看?
王鲁湘:还得往深处去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19世纪中叶以来,湖南有一条隐藏的“文脉”:自湘潭始,往涟水河上游走,经娄底到涟源、新化,接资水到邵阳、湘西,湘籍大艺术家几乎都诞生在这条线上,如齐白石、黎锦晖黎氏兄弟、贺绿汀,建国以来的陈白一、王憨山、邹传安等,包括目前在文艺界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
文学艺术的才情是一种原始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退化。当然如果纯粹是原始的状态,没有外部因素促使其达到一定的境界和层次,也不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大成就。正如我前面说的,娄底在这方面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人们既有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创造力、激情,同时也具有湖湘文化的理性内涵和道德信仰,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某种巧妙组合,使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创造力和特别的生命张力。当这种才情与艺术上某种技法、技术的训练相遇时,它就落实为一个个生动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着极大的、天然的生命力、魅力和感染力。因此,娄底文化热应该是一种群体对艺术的追求与回归。
记者: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你认为娄底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王鲁湘:我不太同意也不愿意接受“文化产业”这个词语。文化可不可以做产业,可以,得看是文化中的什么成为产业?这必须要搞清楚。经济学认为,只有能够满足一般性需求、批量化生产的物质产品才能做成产业,凡是不能批量化供给、批量化消费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产业,这是产业最基本的属性。一项产业要列入国家产业政策指导,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如果我的手机只生产一个,就不是产业,一定是一大批一模一样的手机被生产出来。文化不可能这样去生产。
也正是这一属性,电影可以做成产业,而话剧不行,工艺美术可以做成产业,纯美术不能。文化中精英的部分永远不能被产业化,它也会拒绝、反对、抵抗产业化。不能说天天卖齐白石的作品,从而产生不错的经济总量,就称齐白石为文化产业。齐白石永远不会是文化产业。但齐白石著作权的衍生产品能做成产业,一张齐白石的虾,用现在的高仿真印刷技术批量印出几万张投放到旅游景点,就成了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
文化就像生物链最顶层的狮子和老虎,只有把人的基本需求全部满足后才能实现文化的满足,而政府和企业能养活大量的老鼠,却养不起一只老虎,极少有地区完全具备做文化产业的条件。就目前而言,政府和企业可以在一定规模内“玩”文化,比如诸子公司,这种“玩”也必须靠其他可以形成产业规模的东西来支撑,要有丰富的食物链下游。一个企业或画廊包装一位艺术家、画家,把他打造成品牌,靠他创作的作品产生投资回报,这都不叫产业,只是在“玩”艺术。
记者:您对娄底现有的文化模式,尤其是这种模式对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王鲁湘:我想对年轻人说的是,不要急功近利,市场是一柄双刃剑,而且面向自己的刃口往往更锋利。市场是陷阱,没有办法让人沉下心来,艺术家只要和市场“搭上伙”,立马心浮气躁。年轻人更难有这样的定力和能力,一方面跟市场配合得很好,在市场上风生云起,跟投资人也配合默契,另一方面还能够心如止水,不断进行艺术探索。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因此,艺术家什么时候进入市场很重要,进早了必然被市场淹死,他再也没有时间和安静的心态来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