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蒿峰诗四十首 | 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

蒿峰诗四十首 | 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
2025-11-26 15:33:4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用典——“不是炫学,而是招魂”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杜甫、王维等通过重构历史素材形成“水中着盐”般的自然融典传统,拓展了用典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蒿峰诗,借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状况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过朱毛村》“火牛何处旧营悬”,把田单火牛、即墨故城、北燕败绩三重史事压进“何处”,既写“地理缺失”,又写“记忆空悬”,典即被赋予“现场感”。《哭袁隆平》“当今谁不念神农”,以神农氏一典,将袁公与民族农耕史并置,典与人互证,情感瞬觉厚重。因此,这两处用典皆有妙义。《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3.反讽——“历史的后视镜”

反讽肇端于《诗经》,其核心在于以反语表意,杜甫、董其昌、王磐等都有巧妙运用,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游溪口蒋氏故居》“欲走江东垓下马,已升降帜石头城”,把“江东/垓下”“降帜/石头城”两组对立意象快速剪辑,形成“历史反讽”:英雄欲据江东,却瞬间降帜高树;其“东南王气”剡源钟,终不过“父老悠然说废兴”。反讽不必太辛辣,却能生出苍凉的“后史视角”。这样反讽手法之精神所本,当是基于自己信仰的正义感,用启发式作诉求,因此才会产生震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4.蒙太奇——“空间接手”与“时间跳切”

通过“运镜”,带你体验电影般的时空流转,安放纷繁的物与情,或通过"流观"的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在诗的审美时空中,用“时间透视”的视点,缩放诗人欲抒发的观点,使之产生“蒙太奇”般的视觉反映,以使诗的意蕴最大化。《经跨湖高速返济》“新桥飞架湖天低,车碾芦香水鸟啼。数点青山连海岱,两城一过鲁桥西”,四行四次“跳切”:桥——车——青山——鲁桥,镜头速度感与车窗晃动度同步,形成了“流动山东”的公路片式体验。蒿峰的作品,具有千锤百炼的心灵闪光,能让读者“品诗似饮杏花酒,丝雨缕风具断魂”。

三、语言之奇:在“乡音”与“文言”间造一条“口语运河”

1.方言入诗而不碍远读

方言入诗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共鸣,例如吴侬软语的婉转适合婉约派,北方方言的雄迈则契合豪放派,运用的好使诗更具生命力。“心中已挂小灯笼”(《柿子红了》)“气喘如牛问野樵”(《登梁山半途而归》),其中“挂”“问”皆鲁地口语,却因对仗与比喻的“文言框架”收束,遂生“土而不粗,俗而能远”的奇异张力。对这样的运用,诗人皆似随心所欲,一点也没有造作之感。

2.新词、科技术语与古典句式“混剪”

“菏泗沉泥千遍炼,尼山精气万年藏”(《喜见失传五百年梁公名砚成功复烧于鱼台》),前句用工程术语“千遍炼”,后句用“精气”“万年藏”传统语,古今工具花开并蒂,既写“非遗复烧”的科技含量,又暗示“器以载道”的儒脉悠长。这样就使主题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思维迥异于常,给人以醉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3.多重感官“并联齐动”

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古人运用可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它既可以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也可以是嗅觉与味觉的融合;既可以是触觉与动作的交织,也可以是色彩与声音的相互转化。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细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不由自主地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世界之中。“风声渐重一蝉寒”(《秋雨》)——一个“重”字把可感的风转化为可称的“重量”,再以“寒”字让声音带上体温,遂使“秋深”于听觉里完成。“日课风荷三百纸,只为香气滿堂来”(《画荷并题》),视觉(风荷)→数量(三百纸)→嗅觉(香气满堂),三重通感让“荷”突破画面,在书斋里“可嗅可翻”。这就使抽象之物有了具象化展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蒿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