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蒿峰诗四十首 | 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

蒿峰诗四十首 | 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
2025-11-26 15:33:4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无题》“苦乐万千执念破,菩提明净自心中”,《成山头口占》“好运存心运常有,意无愁处即无愁”,佛、道两家“破执”“无心”思想被转化为“当下即安”的生活伦理,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情感止泊点”。

写诗要写自己,但不能一味表现自己,有“小我”也有“大我”,使“小我”自由地融入“大我”,其诗作才会有长久生命力。

六、意境之新:让“旧山水”长出“新镜头”

意境是通过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营造的审美空间,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毋容讳言,蒿峰是创新意境的匠者。我们看以下几个片段:

1.“遗址”变“现场”

诗人写史迹,不肯“发怀古之悠嗟”,而让遗址“活动”起来:残墙“消”剑气,炮台“拍”岸来,忠魄“驾”惊涛……旧迹被赋予动词,遂成“进行时的历史”。

2.“自然”变“心然”

“不是东篱才有菊,心清处处绽黄花”,把“菊花”从陶渊明固有的“东篱”解放出来,迁移到“心斋”之中,于是自然意象不再受地理限制,而成为“心境显示器”。

3.“神话”变“日常”

《蟠桃》“尔桃三纪九千岁,伴我人间醉几回”,将瑶池仙品拉回“人间小醉”,神话被“降维”为“可佐酒的果盘”,既调侃了“长生执念”,又让“神仙”与“打工人”同桌共饮,意境翻新,怎不让读者捶胸说妙!

4.“秋景”变“声景”

传统秋诗多写“色”——黄叶、丹枫、雁字,蒿峰却常写“声”:风声渐重、雁字声声、旧曲狂歌、钲鸣岱顶……让“秋”在听觉里“显影”,拓展了山水诗的“声景”维度。

5.“诗乡”变“片场”

《第五届中华诗人节再游青州》末句“声声留得万年芳”,用“留声”写“留诗”,把青州塑造成一座“可以录音的千年片场”,于是“诗乡”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成了“可反复播放的声音现场”,古典意境被植入“磁带/数码”,用隐喻悄悄完成一次“现代升级”。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蒿峰不蹈袭前人,力除陈言,独辟蹊径,所以才拥有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蒿峰这组诗,表面看是“行旅杂咏”,实则是一部“私人修撰的微型地方志”。它写鲁地山川,却不止于“齐鲁风光”;它哭袁公、悼忠魂,却拒绝口号;它写杏花、蝴蝶,却非“田园鸡汤”。诗人用“微观史”笔法,把“高古”写成“切近”,把“宏大”写成“可触”,把“日常”写成“永恒”。其形象之美,令微物有光;手法之巧,令绝句长出了叙事肌肉;语言之奇,让方言与文言握手;结构之妙,使四十首成为一次“呼吸匀称”的长跑;情感之丰,把小我与家国、私喜与公痛紧紧焊接;意境之新,则让旧山水长出了“当代镜头”。

于是,我们在这组诗里看到的,不只是“蒿峰眼中的世界”,更是一个“当代山东诗人”如何以寸心丈量千年,以微光焊接宏阔,以“山中自由”回应“世间疾风”。它留给当下诗坛的启示是:

——真正的“新山水”,不在“题材新”,而在“视角新”;

——真正的“史诗”,不在“体裁大”,而在“情感大”;

——真正的“现代性”,不必追逐“热词”,而在让“古老语汇”插上可供折叠的“翅膀”。

蒿峰四十首,为“当代如何重写山河”提供了一份“山东方案”:让史迹成为现场,让微物拥有体温,让方言汇入大雅,让“自由”成为最后的韵脚。此诗成,则“齐鲁风”继续吹,而“当代诗心”亦得以安放。

关键词:蒿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