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吕金光 | 晚明文人篆刻与金石气意识的产生

吕金光 | 晚明文人篆刻与金石气意识的产生
2023-11-09 10:30: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人们经常把印章和篆刻艺术混为一谈,实则不然。印章艺术应当指的是元明之前由工匠所刻或所铸,或由文人自己篆字交予印工所制,此时虽然印工可能无意识地加入自己的审美观点,但很难说是自觉的审美艺术,他们只把制印当做谋生的手段而非艺术作品,此时的印章只能称为印章而非篆刻艺术,是实用而非艺术。元明之后,由于容易入刀的石料被发现,印章的制作者渐渐由印工转化为文人,此时的印章才可以称之为篆刻艺术。因为篆刻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文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艺术审美的比重远远超过实用的意义。陈振濂先生提出了这样划分的理由:“第一:上古铜印大都是铸的,其制作手段一般较复杂,不易为单个艺术家的创作理想服务。且其工艺性太强,难以承受抒情写意的主体要求;又加之它是集体合作,也不符合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要求。而作为篆刻的元明清石印恰好反之,制作手段不复杂,又把篆与刻两套技巧集于艺术家一身,因此它自当不同于铜印时代的‘印章’。第二:上古印章的制作者均是工匠,他们既无专业意识,也缺乏上乘的文化修养积累,制作印章是目的性很强的技术过程;而元明清的篆刻的主体却是艺术家,他们有明确的专业意识,更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积蕴,他们创作篆刻作品,是为了欣赏与审美愉悦,并无功利性很强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生计目的(当然是在一个相对意义上说)这使得篆刻艺术家的动机、过程均具有明显的主动色彩,也使得篆刻艺术的主体—‘人’的素质与能力有了铜印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态势。第三:上古印章的功能就是取信,即使是在唐宋时代,取信的范围由军国重事转向稍稍渐出雅玩形态的书画收藏领域中来,似乎明显开始拥有艺术氛围了,但究其实质,则还是取信——作为某位太守、将军的身份权威证明,作为某位收藏家的身份真伪证明。用于军令、契约上与用于书画上,其使用范围相去甚远,但印章的取信、证伪功效则未变。而到了明代以降,篆刻的艺术化进程使得篆刻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应用取信的场合转向纯欣赏的场合。印谱的出现,无任何取信功能,它是纯为艺术欣赏服务的——无论是《集古印谱》还是时人自刻印谱,概莫能外。”陈振濂先生言之确凿,由此可见,石料的发现对印章由实用价值转为篆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图片

一、篆刻石料的发现与广泛应用

篆刻石料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考古发现,先秦、汉代都有石料印章的发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均有零星的石料印章出土,但规模实在太小,不成气候。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种新材料或技术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篆刻石料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发现,但偶然中又含有必然。印章是一种交接的凭信,必须方便携带而且不易磨损,所以此时铜是理想的材质。文彭说:“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不耐久,故不传。”另外,印章材质还是身份的象征,《太平御览·职官部》涉及印材制度:“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又云:“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石料并没有涉及,或是石质材料根本不够档次收录在内。石质材料的印章当时是低劣的材料,现在出土的元明之前的石质印章也多是陪葬品。加之,文人尚未把印章当做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鲜有文人涉及。因此不难理解,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石料没有成为印章的首选材质。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吕金光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