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历史现场与时代坐标拉锯,周吉荣站在北京胡同仰望星空

历史现场与时代坐标拉锯,周吉荣站在北京胡同仰望星空
2023-12-12 13:47:0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从《古观象台》(2012年始)到《中国天眼》(2019)再到《载梦之舟》(2021),周吉荣的科技题材主题性版画创作跨越了前后近十年的历程。三个大型版画创作项目形成了前后相关联的天文三部曲,并成为当下版画创作中时代主题叙事的鲜明样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吉荣就借助影像介入丝网版画创作的细腻方法,透过北京城的胡同街景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纪末情感。塞尔维亚艺术评论家米罗斯拉夫·萨蓬济奇(Miroslav Sapundzic)认为,胡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仅表现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也呈现了他们对于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的珍惜和爱护。历史现场与时代坐标的拉锯与张力,始终是周吉荣作为艺术主体表达的重要维度。这种文化关切在其三部曲的版画作品中,转化成为国人仰望星空的历史主题。

一、视角与时空:历史、当下与未来

回顾周吉荣早期的《城市》系列版画作品,就会发现画面的视角似乎有着能将观者“揽入怀中”的感召力。到了《最后的纪念》系列作品,视角与人称发生了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景观》系列作品中越发强烈:艺术家以“新客观主义”式的构图构筑起了对历史建筑不加过分修辞的图像符号景观,并使观者抽离历史瞬间的当下,试图在时代的进程中寻找坐标。在艺术家版画创作生涯的多个阶段中,摄影媒介带来的机械视角都作为其表达图像现实之下的重要隐喻。

在天文三部曲的创作中,我们能发现视角与人称带来的图像背后的时空观念的语法变化。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项目的大型丝网版画作品《北京古观象台》(图1),再现了距今坐落已逾五百年历史的古代观象台的古老仪器,若站在长4.4米、高2.7米的巨幅画作面前,除了身临其境般的惊叹之外,观者似乎不太容易注意到艺术家为画面远端遥远的透视灭点精心搭建的单点透视结构,但我们的肉眼会被精密安排、逐步退后的仪器序列引向画面的远端,在黄道光闪烁的瞬间光韵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似乎在这一刻,斑驳的历史仪器成为时空流转的见证,而关于遥远历史的想象被交还给观者。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国天眼》(图2)版画创作历时两年圆满完成,这件作品是周吉荣继《北京古观象台》之后参与的又一件国家重大题材美术项目。笔者发现,作品《中国天眼》的图像视角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身处群山围绕的贵州喀斯特地貌中,想要将拥有五百米直径的射电望远镜尽收眼底,是观者的肉眼与身体难以同时做到的事情。通过3D数字建模技术,作品展现了天眼的理想状态。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天眼的图像超越了一般自然视角下的肉眼感官,升华成在西南秘境中发出银灰色光辉的中国当代科技文化符号。

三个阶段作品题材的历史现实不断向当代的时空坐标靠近进而指向未来,视角作为一种隐喻,随着表达对象的符号化渐渐转为画面上多个空间次元的展现,从三维场景转向了多维度的画面表达。在2021年完成的《载梦之舟——中国新的科技成果》(图3)作品中,除了巨大尺幅的视觉张力之外,稳定恒常的横构图,变为充满未来感与生命力的竖立式构图。此外,观者的视角已经被置于广袤的宇宙之中,从画面底端的海面往上看去,远望七号、X射线天文卫星与嫦娥五号仿佛被编织进二进制符号与芯片科技所引领未来科学宇宙中,同时具有了向上的生命力与遥远深邃感的双重向量,宏观与微观景观被多点透视统摄于一体,给与了画面从视觉到主题表达的一致性。三部曲画面的视角进程,展现了艺术家对现实题材的时代关怀,从人的肉眼视角到宇宙图景,周吉荣天文三部曲的版画创作串联起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史观,分别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天文科技成就在历史视域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坐标系。

关键词:周吉荣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